八一中文>玄幻奇幻>明朝第一弄臣>第649章 够专业才是人才

第649章 够专业才是人才

江南众人的反应与其说是质疑,还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惊呼。

自古以来,一提及江南,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繁花似锦,绿柳如烟的无边胜景,同样是文人如云,墨客胜雨的人杰地灵之所。这些印象并不是因为一两个人的追捧,也不是江南人的自吹自擂,而是来过这个繁华之地的人形成的共识。

江南人很精明,纵观前世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朝堂之上,巨富之林,无不有他们的身影,宋、明两朝,如果不考虑外敌因素的话,更是可以说,他们是笑到了最后的。

南宋自不必说,万历年间开始,东林党也是独霸朝堂,在那之前,还没分裂的,以徐阶为首的江南士人们,早在嘉靖末年,就已经完成了这项丰功伟业。

不得不说,江南人在朝堂上的强势,除了地域优势之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足够团结。这种团结一度给谢宏造成过困扰,让他不得不兵行险招,在京城根基未稳的情况下,就去辽东开拓。

不过,这种团结却也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牢靠,中坚从来都是少数,大多数的人都是墙头草,参加政争的原因也很简单:跟风了就有可能获利,不跟风就不可能获利,反而可能有麻烦;反之来说,跟风了失败也不一定会被清算,不跟风就一定会被自己人暗算。

想通了这个道理,江南如今的形势就很明朗了,江南人很清楚,上疏开海,换来的是对方前事一笔勾销的承诺,也算是一种投名状;新海政中,冠军侯让利给他们,同时也需要他们的努力开拓,并且依法纳税表示支持。

这其中的道理,和政治的套路相同,和生意的模式也没两样,无非就是遵照着,公平互利才能皆大欢喜的原则罢了。因此,这人员雇佣制度,就显得有些不和谐了。

江南人其实并没有担忧过人员问题,他们家里养的那些水手,固然在旅顺海战中损失惨重,剩下的很可能也多半都被俘虏了。可是,以眼下双方相对融洽的关系,那些俘虏可能会被发还回来也说不定。

即便旅顺不将那些俘虏发还回来,他们也不愁找不到人,会操船,水性好的渔民多着呢,就算江南找不到,去相邻的福建,或者更远的广东,这种人也多得是,而且还比江南本地人便宜呢。

要不是这俩地方贫苦渔民多,吕宋的那些侨民,以及南海多如牛毛的那些海盗又是从哪里来的?

至于高级一点的人才,那就是如同杨敏、王海这样的掌柜的了,这样的位置上,江南人更喜欢用家生子,即便不是从小养大的,也要入了家门才能放心使用。

其实也不光是江南人这样,就连边镇的那些军将,也都喜欢把亲兵变成家丁,觉得成了父子兵,这样才能安心上阵。

再高一层,才是杨敏提到的幕僚。而幕僚也是有区分的,一种是高品大员养的那种,也就是所谓的清客,这种人一般都会有些才气名声,只是仕途不得志,所以只好寄人篱下,双方算是个互惠惠利的关系,一方出名气,另一方出钱财。

另一种则是官场的特有现象了,科举出身的官僚,一般都不太擅长搞实务,一是不会,二来也没那个精力。背书背了大半辈子,好多人出仕的时候已经两鬓斑白,哪里还有那么多精力去搞那些繁杂事务啊?

所以,地方官上任的时候,至少也得带个师爷,官职大的话,还得聘些文吏之类幕僚,然后官老爷就可以一盏清茶一壶酒,安享父母官生涯了。

可现在讨论的是要出海做生意,或者去打劫,带幕僚做什么啊?算账的话,只要找个账房先生就行了,这种人各家都有的是,何必要去外聘呢?

没错,常春藤书院和传统意义上的书院不一样,那里什么都教,做实业的那些,也确实需要那里培训出来的工匠。但是,总不成那里还教人怎么打劫吧,培养专业的海盗?这事儿怎么想怎么滑稽啊。

“杨大人,我等都是拥护皇上仁政的义民,常春藤书院乃是皇家书院,为了光大书院的门楣,使其名扬天下,我等也是义不容辞,愿尽微薄之力,可是……”同道们的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杨庸也只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说出了众人的顾虑。

“礼聘什么的都好说,天子门生肯屈尊,那是咱们求都求不来的好事,只要他们肯来,我等自当奉若上宾,只是这贡献度来之不易,这个……”他有些为难的搓了搓手。

“是啊,大人,能不能通融一下?”有带头的,附和两句就没什么压力了,杨庸这边一迟疑,马上就有人跟进。

高薪厚禄都好说,就当是养了几个清客就是,说不定日后有了差池,还能当护身符使,毕竟人家是天子门生,都相当于从前的进士了。

但是贡献度这玩意太宝贵了,要是积累的多,甚至可以直接找个地方当总督,天,这可是封疆大吏,谁能舍得用这玩意换几个读书人呢?没听说过吗?百无一用是书生。

“杨员外误会了,招募人员是福利,不是强行指定的,若是不想招募的话,也不会有人勉强的。”杨敏呵呵一笑,解释道:“说实在的,书院的毕业生非常抢手,皇家海军的军官们天天都盼着呢,要不是侯爷开了金口,哪里轮得到各位?你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这话怎么说?”众人都是大奇,换个人来说的话,他们肯定要吐那人一脸口水,军队抢着要书生?反过来


状态提示:第649章 够专业才是人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