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青春校园>大鉴定师>第四百九十九章 画作点睛

除了练习龙门太极拳之外,每天进入玄妙阁翻看并研究古籍,临摹绘画书法,这是陈逸必然会去的事情。

学习进步,向来与临摹密不可分,孩童时期,老师在上面写字,而下面的学生照着黑板上的字,一笔一划的写下来,在绘画等一些课程上,同样是如此。

陈逸刚开始在学习绘画时,也是按照石丹所画的东西进行临摹模仿,把原作中的东西完全领会之后,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之中,这才是真正的临摹。

不过比起绘画来,书法的临摹是最多的,楷书,行书,这两种形体,历来的书法名家,几乎都是十分的擅长,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介于楷书,草书之间,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以及草书的难以辨认而产生的,不像草书那般的潦草,也不像楷书那般的端正。

玄妙阁中的这些书法作品,可以说让陈逸在道观中找到了归宿,每天不断的临摹,就算有些作品无法拿出去,他也是在住处看着脑海中鉴定信息上的图片进行临摹。

虽然无法使用临摹术,但是其字迹之中,所拥有的笔意,却是丝毫不缺,这根本无法阻挡住他临摹的计划。

这里并没有太多如颜真卿等著名人物的书法真迹,但是历史上其他一些名家的作品,却是并不缺少。

有些作品,陈逸只是临摹一段时间,将其中笔意领会之后,便不再临摹,可是唯有一幅作品,他却是一直在临摹着,一天都没有缺少。

那就是从玄妙阁中借出来,至今未还的那一幅被悟真道长称之为烂书法的作品,王羲之《黄庭经》的摹仿之作。

这一幅看似毫无价值的书法,其中却是蕴藏着让陈逸视若珍宝的笔意,随着临摹的时间增长,感受的笔意越来越多,他发现自己现在所通过这幅作品临摹出来的书法,与原作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一个毫无任何的神韵,一个却神采飞扬,陈逸在这期间,也曾拿着自己所临摹的书法,去找过悟真道长,将这事情简单的说了说,只是并没有提及他能够感受到笔意的事情,而是说自己临摹着临摹着,就变成了这样。

悟真道长却是看了看书法,摇头一笑,告诉他,这是在玄妙阁临摹其他书法的成果,看着这幅书法没有任何神韵,不知不觉间将他自己之前临摹所得到的笔意融入了进去。

同时,悟真道长也告诉陈逸,当初他可是研究这书法很长一段时间,同样也曾临摹过几次,只是临摹出来的依然是没有神韵,就算有一点,也只是他不知不觉间带入进去的。

看到悟真道长如此说,陈逸也只能无奈一笑,将这件事放在了心中,看来这幅书法上的奇怪现象,只能通过临摹术才能感受到,这更加证明了作品的奇怪。

悟真道长没有将这幅作品放在心上,可是他却是在玄妙阁中寻找着一些关于古代绢纸的文献资料,却是让他寻找到了一份专门介绍隋唐两代绢和纸的古籍资料。

虽然绢从晋代到唐代都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到五代南宋时期,才有较大的发展,但是没有太大的发展,并不代表这几个朝代的绢都是一模一样的。

就如同瓷器一样,哪怕是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都有着初期,中期,后期的不同。

只是这资料是文言文,费了一些时间,陈逸将其解读了出来,并且将其上的特点,与他手上的绢本一一对照,发现这绢本只有隋唐两代的一小部分特点,而其余,却是根本不相同。

而且这书法的形体,可以说与王羲之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不过只有形体,却无神韵罢了,如果是唐代的话,那么由于时代的影响,哪怕真的是描摹王羲之的书法,再写于绢纸之上,也不会如此的相像。

王羲之的字体是在秦汉基础上进行创造的,还带有秦汉字体的一些特点,可是到了唐代,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却是没有了这种特点,再加之唐代有着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学习书法之时,恐怕最先临摹的就是这三位大家,那么之后的字迹中,或多或少都会带有这种特点。

可是陈逸从中却没有发现,楷书四大家的书法,他并不陌生,可以说各有不同,上面的三人都是唐代之人,而最后一名楷书大家便是元代的赵孟頫。

根据这些特征,陈逸认为这一幅绢本书法的年代,应该早于隋唐两代,或许真的是唐代之前的某人,根据王羲之的真迹从而描摹下来的。

这可以说是他仔细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过悟真道长对这幅书法毫不在意,再加上这些结论是否准确还不一定,所以,陈逸并没有告诉任何人。

除了平日之中的泡茶之外,陈逸还亲手做了几次饭菜,其所做的素食,味道几可比拟山珍海味,让一众道士胃口大开,当然,知道这些饭菜是他做的人,只有厨房里的几名道士,还有悟真和玄机两位道长而已。

玄机道长自然是下了命令,让厨房里的这些人保密,并且让陈逸每隔一段时间再做,没有过多的追问陈逸。

道教讲究清净无为,如果陈逸能告诉他,早就会说了,没有告诉,那就代表着有着某些不便之处。

而悟真道长却是十分的开心,陈逸所做的这些饭菜,十分合他的胃口,一般来说,他中午那一顿,都不会去吃,可是现在,只要陈逸中午一做菜,他一定会去到斋堂之中。

为此,悟真道长不禁几次询问陈逸是否有意加入龙门派,甚至


状态提示:第四百九十九章 画作点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