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之后,一队由锦衣卫组成的钦使自洛京而来,进入了汉州,直抵安南大都护府邸,他们带来了皇帝的手谕。
手谕并没有当众宣读出来,而是直接交到了林湛的手上,除了林湛以外没有人知道手谕上的内容,只是当他看完手谕之后,连发三道命令,第一:青冥关守军加强戒备,多准备滚木擂石。第二:边境线上各部进入二级战前警戒状态,以应对不测。第三:安南都护府下属各州县驻军迅速调集粮草和兵器,随时准备运往前线。
以上三道命令都是在暗中执行,这样做固然会有所拖延,但也能查清楚南楚究竟意欲何为,同时也不能让南楚知道夏朝已经有所准备了。
下完三道命令之后,林湛走到了屋外,望向了南边的天空,阴云正从那里源源不断的飘来,前途未卜啊……
关于楚人的来历,现在的夏朝恐怕谁也说不上来,能够查到的楚这个民族最早记录的要追溯到炎朝早期,炎朝取代禹朝之后,几位君主皆是锐意进取,他们一边修养生息积攒国力,一边对外征战扩张土地,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到了楚人。
当时,炎朝已经是一种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而楚还只是一个类似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他们以农耕、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
楚地多江汉而少山峦,可居住于此的楚人却极为好勇斗狠,与炎朝南方的百姓大不相同,正是凭借自身的武力优势,楚人在炎朝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时候一直在南方秘密扩张,到了炎康帝时,楚人所拥有的土地早就超过了一个部落的水平,于是当时的楚人领袖便宣布称王,正式建立了楚国。
与炎朝的接触,让楚人迅速的学习到了一套高效的文明制度和社会生产方式,楚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在楚国全盛时,现在夏朝的青冥关乃至整个安南地区都是楚国的土地。
同时,楚国的发展引来了炎朝的注意,双方开始为了土地资源产生了矛盾,炎昭帝继位之后发誓要像他的先祖那样继续为帝国开疆拓土,近在咫尺的楚国便是第一个目标,起初,炎昭帝下诏强令楚王向他称臣纳贡。
楚王不从,还将使者关进了大牢,炎昭帝震怒,派十万大军进攻楚国,谁知楚军骁勇善战又善于利用地形,炎军骄兵深入被打得大败,十万人马丢盔弃甲狼狈逃回。此战大胜大涨楚国士气,楚王决定再接再厉,派出大将子文领五万兵进攻炎朝。
子文率军一鼓作气连下炎朝边境十五座城池,炎军听闻楚军到来,都被吓得望风逃窜,就在这个时候战事出现了转折,炎昭帝命宗室姬匡为将,统兵十三万迎战楚军,姬匡率军首先切断楚军供给,再与楚军决战,最终大败楚军,顺利收复失地。
楚将子文率残兵两万余人逃回楚国,炎昭帝大喜,遂大加封赏姬匡,又给他增兵十万,命他为统帅再次进攻楚国。
战前,姬匡经过一番细致的筹划和对楚国境内山水的调查之后,起兵伐楚,一路势如破竹,连连击破楚军,楚王大惊失色,忙调大将屈建与子文一起应对炎军,两军决战于鹿耳原打响,姬匡命部队主力的十七万步兵吸引楚军,又派左右两路快速机动的骑兵进行包抄,最终围歼楚军。
鹿耳原之战,二十万楚军主力被击溃,损伤十八万众,楚国元气大伤无力再抵抗炎军,无奈之下楚王只能向炎昭帝俯首称臣,不仅赔偿了大量财物,又割走了一大块土地,楚国上下皆是愤慨不已,楚王更是从心里发誓,有朝一日定要洗雪耻辱!
炎昭帝晚年昏聩,朝中奸佞当道,楚国历经十数年发展,国力平稳恢复,见炎朝陷于内乱,他们便趁机起兵夺回了当初被割让的土地。此后的数十年中,炎朝与楚国屡有征战,其中规模最大的便属炎宣帝与平帝两个时期的用兵。
炎朝土地广大,人口财富众多,而楚国只是一隅,连年征战,楚国国力损耗过度,百年之后他们已经无力再与炎朝争锋,索性就彻底向炎朝称臣,以免除亡国之危,而炎朝的后继皇帝们也早已没有了先祖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所以就没有对已经称臣的楚国继续用兵。
虽说自此之后两国之间一直相安无事,但楚人毕竟还有先辈的血性在,他们一直不甘心屈居于炎朝之下,有几位君主力求能重新振作国力,其中楚威王在位时,对内主政、对外用兵,获取了更偏远南方的几百里土地,扩张了楚国的国力,楚国曾一度强盛。
然而楚威王死后,新任国君暗弱,而炎朝正值中兴之世,励精图治的炎章帝不能容忍这个南方小国屡屡叛上,便集结大军攻取了包括今天青冥关在内的广大地区,给了楚国以沉重一击,自此之后楚国一度衰弱,却没有灭亡。
当王位传到楚襄王之时,炎朝已经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雄心勃勃的楚襄王看准机会重新收复了被炎朝占据的大片土地,又继续往周边扩展,企图雄起于乱世。
楚襄王在位时,是楚国一段十分强盛的时期,楚人的坚韧不拔和强大意志在这段时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楚襄王之后,继位的楚烈王同样是一位有着远大志向的君主,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个强大国家的时候,他决意做出一件过去所有先辈都没有做过的事情:称帝!
一直以来,皇帝的尊称都是属于炎朝天子的,其他的附属小国没有称皇帝的资格,但楚烈王意图逐鹿天下,楚国在他的手上已经足够强大,雄心万丈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