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隐龙惊唐>第七百四十四章 新罗女王不甘心

金德曼已经登基十几年,她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已经无力改变。

就象温水煮青蛙,等到发现问题时,晚了。

她不得不屈身于大唐之下,成为大唐的附庸,但她却不甘心。

她要瞅准时间,为新罗摆脱掉大唐的控制。

现在,她认为,正是时候。

以唐军背弃盟友为借口,煽动朝野对大唐的敌意。

可王妹金胜曼是最大的阻力。

金胜曼是铁杆拥唐者,这些年与大唐的外交、商贸,成了她的禁脔,容不得任何人插手其中。

“大王,臣以为唐军裹足不前,并非有意为之。大唐三路齐进攻打高句丽,足以见其灭高句丽之决心。只是高句丽与靺鞨联军,兵力众多,实力强大,臣听说辽东之战,战况惨烈,新城几度易手。”

“可唐国摄政王李沐在南部,分明已经掌控局势,却迟迟不见其对北方用兵,以致我军遭受巨大损失。此事,王妹如何解释?”

“大王,李沐为何如此行事,有何用意,臣确实不知,但以臣私见,这或许是李沐稳扎稳打的策略。大王想必知道,李沐用兵一向不俗,刚刚汉州城一战,攻克如此重镇,竟不损一兵一卒,其用兵之神,叹为观之。如果大王要以此见责于唐国,恐怕会引起两国纷争,这……对我新罗不利。”

金德曼的眼神闪烁,她听出了金胜曼话中隐含的威胁。

确实,自己无法对抗大唐,甚至连眼前这个王妹,她都无法收拾。

金胜曼从李沐那得到五百领重甲,组建了五百重甲兵,随戍左右。

寻常军队根本奈何她不得。

“既然如此,依王妹之见,该如此应对,总不能让新罗独抗高句丽举国之力吧?”

金胜曼巧笑道:“大王莫急,臣以为只要唐军不动,我军也可不动,如今虽然失了两城,但尚有十一城在手,其中还有北原京重镇,新罗并不吃亏。”

“王妹言之有理,那就依王妹所言,大军据城而守,坐观其变吧。”

“大王英明。”

“王妹,替孤传讯李沐,就说孤要当面与他会晤。”

金胜曼脸色一凝,然后立即舒展道:“臣领命。”

……。

长安,太极宫。

十五岁的李治,被李世民安排听政。

李世民是真急了。

辽东的局势,北部虽然危险,但西、南两路却稳操胜券。

北部李勣的救援奏折,已经不下十道。

朝野已经对开始对自己不发兵救援,颇有微词。

说实话,李世民也想救。

可问题是,他不能救。

李世民久经沙场,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军事的敏感性还在。

李沐的排兵布阵显然很有问题。

北路大军,李勣所部听起来是最大的军队,人数众多。

可战力却最低下,除了几万禁军,就是府兵和边军,还有就是临时征募的新兵。

而他们却承受着此战最大的压力,那就是高句丽和靺鞨的三十五万联军。

刚开始,联军被唐军猝不及防一击,丢失了新城和安市城。

可联军一稳定下来,马上一个反击,夺回了新城,若不是西路苏定方部救援快,安市城也怕是保不住。

这些可以解释为李沐事前预判有错,那么新城、安市城之危以后,李沐做为主帅,应该引起重视了吧?

可问题是,到现在李沐依旧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占领汉州之外,西、南两路甚至连一场有规模的战斗都没有。

这让李世民很怀疑李沐的动机。

正好,李勣的求援信让李世民洞察了李沐的用心。

调大军入辽东,长安的实力就会随之减弱。

如此,李世民能遂了李沐的愿吗?

绝对不可能。

可问题是,李世民不能将这些猜测,公之于众。

都说是猜测了,没有证据去指摘一个领兵在外,为国征战的摄政王。

李世民自己都觉得太过离奇。

所以,李世民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可就是不肯松口向辽东派出援兵。

朝野间物议纷纷,风言风语传遍了整个长安。

就算是李世民一派的官员,都对此不满。

大唐以武立国,游侠成风。

这也是大唐军队战力强大的原因之一。

就算是文臣,都能弓马骑射。

政见不同,或者和为其主。

但在国战之时,面对外敌,所有人的愿望是相同的。

那就是万众一心。

这就象两兄弟在一个锅里争食吃,闹得不可开交。

可如果此时有强盗进来,要砸了这锅。

兄弟俩要做的,就是先合力将强盗赶出去,然后继续争,否则两兄弟谁也没得吃。

这道理,稚童都能明白,何况是朝堂上的肉食者们。

所以,今日大朝,商议的重点就是出兵辽东救援李勣所部。

李世民确实急了,虽李治未成年,但还是把他叫来听政了。

朝议开始,御史大夫魏征一马当先。

“自战争开始以来,辽东英国公所部,以二十万对抗三十五万高句丽、靺鞨联军,浴血历战,将士用命,夺取高句丽新城、安市两个重镇,却因兵力不足,被敌夺回新城,安市城也险些易手。虽后有薛万彻、薛礼二部六万人救援,奈何兵力依旧只有敌军六成。为大唐社稷计,臣恳请陛下速派援军。”

李世民阴沉着脸,不置可否。

韩仲良出列奏道:“民部已经额外筹措军粮二


状态提示:第七百四十四章 新罗女王不甘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