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鸣在沃尔斯堡特训的倒数第三天。
杨一鸣和诺维斯基进行两人的第十次“盲眼投篮”比赛。
前九局比赛,杨一鸣全部败北,吞入零蛋。
但他盲眼投篮的成绩在不断提升,从一开始的只能投进个位数进球,到最近两天的挑战,他已迫近50中20的大关。
诺维斯基的命中率依旧稳定地保持在接近五成,但因为这次盲眼投篮挑战被设置成总共只投50球,所以看上去只要诺天王的命中率稍有不慎滑落,后者的连胜地位就岌岌可危。
杨一鸣准备发起第十次冲击!
1/
杨一鸣可以短时间提高盲眼投篮命中率的秘密武器毫无疑问是cams系统。从能力值上来看,他在短期内无论从哪个方面追赶上诺维斯基,都完全没有可能。cams系统显示诺维斯基与投篮有关的各项能力数值,几乎全部在90分以上(除了篮下投篮为89),更有几项直接接近满分。而杨一鸣的投篮数值,全部在80分左右徘徊,即使天赋再超群的球员,要靠一次特训、甚至像杨一鸣这样短至一周的时间赶上,显然是天方夜谭。
纯属死马当活马医,杨一鸣向升级了的cams的人工智能形象艾锐丝提问:“如何才能在投篮比赛里战胜诺维斯基。”艾锐丝虽然没有当即给出方案,但承诺把杨一鸣的需求“上报到云端”。
云端。
可是这云端是在哪里?
通常计算机技术上的云端,说的都是有网络集成的数据库。上报到云端,自然是说把在本地cams系统受限于计算能力和存储设备而无法处理的问题,交给能力更为强大、信息量更充足的网络。但实际上,杨一鸣提出的求助问题,只是传输给了“伪云端”:
cams系统的制作者小斯科特的个人电脑终端上。
从德国的汽车小镇沃尔斯堡飞到了大平洋东岸的洛杉矶。
身处灯火璀璨的洛杉矶的小斯科特接收到问题,第一反应也是打开杨一鸣和德克-诺维斯基两人的雷达图,甄选出与投篮有关的多项数值展开对比: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杨一鸣铁定会输。
小斯科特当然不会轻易罢休。既然研发了cams系统,就是为了打破球员之间固定的数值的差距:能力值的差距可能是长期的固定的,一点增长和一点减少,都没有捷径可走;但从短期看,cams引入了x轴的概念,就是通过球员技能槽的形式,改变球员短时间内的实力对比!
可当小斯科特再调用体现诺维斯基球员技能的x轴,他又绝望了。
诺维斯基装配了三个球员技能:
主动技能:单腿后仰投篮,也就是俗称的“金鸡独立”。一旦用出金鸡独立的投篮姿势,命中率提升15,防守干扰率下降15。
被动技能:比赛最后五分钟时间,投篮命中率提升20,并增加10几率制造投篮犯规。
辅助技能:投篮吸引包夹概率增加20。
三项技能全部和诺维斯基的投篮有关,这让他一旦持球进攻,原本就高的命中率威胁更大!
看起来无论杨一鸣装配什么样的球员技能(受限于能力值仅有82,他本来可供选择的球员技能也不多),也没有办法在投篮一项上拉进和德克-诺维斯基的距离了。
小斯科特终究不是轻易放弃的人。他突然想起杨一鸣在描述问题时,提到了“盲眼投篮”:有没有什么闭眼睛以后,投篮陡升30个百分点的特殊技能?cams的人工智能艾锐丝当时没有立即听懂,但事后让小斯科特来想,莫非杨一鸣想要的不是常规的投篮技能,而是一项可以在闭眼睛投篮比赛里赢了诺维斯基的技能?!
小斯科特通过艾锐丝,与杨一鸣进一步确定了他的需求,正是如此!
可能在杨一鸣看来,投篮前闭上眼睛,他和诺维斯基的经验与手感的差距就会无限放大,但小斯科特觉得正好相反:没有了其他因素的干扰,每次出手的前决因素和客观条件都被削弱到最小化,反而是最容易通过cams系统模仿和作弊的!
谁能知道杨一鸣对于“盲眼投篮”的第一直觉才是准确的呢?!只不过他想不到,有了cams系统,他和诺维斯基的差别真的能小到运气可控的程度。
小斯科特废寝忘食,给ca(抄袭者)的主动技能”,专门用于这次的盲眼投篮挑战。“抄袭者”技能的发动,就是超过5秒钟的闭眼,然后在之后的10分钟时间能,发动者可以依样画瓢,模仿并做出被发动者的技术动作!
应用时很简单,杨一鸣最佳的选择是让诺维斯基先开始盲眼投篮,然后以超过5秒钟闭眼的发动“抄袭者”技能,以和诺维斯基几乎相同的动作在球场镜像的投篮点,投出篮球!
正是靠着这一技能,杨一鸣才在过去几天里迅速提高了自己的盲眼投篮命中率,最接近的一次在50球里,他只比诺维斯基少投中2球!
而且每次向诺天王发起挑战,杨一鸣还会按照小斯科特的吩咐,偷偷把cams调至图像采集模式,放在场边不显眼的位置拍摄。诺维斯基每完成一次盲眼投篮(虽然都是投篮,但这仍属于日常录像资料里没有的数据),就会被cams记录下来,发送到在加州遥控指挥的小斯科特处。他进一步细化深入分析,使得“抄袭者”技能在抄袭同类型动作时,“抄袭”完成度更加高。
按照最新一轮的测算,“抄袭者”技能已经可以达到与被模仿者95的相似度。
只剩下5的差距。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