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一百五十七节 规范金融业体系(1)

提到纸币,中国人可以骄傲,但也要反思。

众所周知,纸币出现在宋代,当时欧洲国家还处于中世纪。世界上当时最强盛的是宋帝国和阿拉柏帝国。当时阿拉柏帝国的著名旅行家游览宋朝,对泉州的市舶管理赞叹有加,认为是他见过的最有效率的港口,到了杭州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

宋朝最为人熟知的贡献,是活字印刷术。纸币本有可能达到跟活字印刷术一样的地位,成为世界史上最重要的明,可惜纸币管理没有延续下来。

这不怪宋朝人。纸币在宋朝的出现,是商业展带来的,最早出现在四川。是商人明的,因为当时的四川缺铜,大量使用铁钱,铁钱笨重,大宗交易中用到的铁钱有时候比货还多。

宋朝一些商人渐渐开始为贸易做担保,印刷对应数字的纸票,称为交子。大宗贸易渐渐开始使用这种有富商担保的纸币,然后返回兑换。

纸币是一个有利的金融工具,渐渐在四川形成了主流。宋朝官府现其中奥妙之后,非常赞赏。可对于这种工具掌握在私人手里的弊端比较担心,于是开始介入,在四川设立了交子务,派京官去监督印制,这种官方行的交子,叫做官交子,中国国家行纸币的历史,就从这里开始。

可是印钱的权力一旦掌握在不受监督的政府手里,往往会造成滥,因为政府有足够的多印动力。所以宋朝的交子也经常出现贬值现象,持续了八十多年的官交子被迫停,接着引入另一种纸币,称之为钱引。但钱引的贬值度更快,因为钱引不允许兑换。

宋朝对纸币的管理虽然称不上良好,可毕竟是探索,而且一直保持使用到宋朝灭亡,应该说探索出来的经验如果能加以继承和规范的话,纸币应该挥更大的作用。

到了元朝,蒙古人确实看重宋朝纸币的作用,忽必烈也曾经让人用真金白银兑换,试图保持纸币的价值,但蒙古人印钱比宋朝人更没有节制,结果纸币没有成为一种便利商业的工具,反而成为一种掠夺百姓的工具。

到了明朝,老朱家做的比蒙古人还不如。忽必烈至少知道纸币需要储备金,朱元璋印纸钞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赏赐功臣。用皇权强行规定所有人都必须收。但官府没有任何兑换的想法,结果朱元璋时代就把宝钞滥了,到了儿子朱棣时期,为了维持宝钞的价值,做了一番努力,但朱棣舍不得拿出真金白银去换纸钞,他又不傻,为什么要拿钱换纸。他采取的措施是,让所有过关的税卡,都收宝钞。所以明朝的关口,也叫做钞关。

但宝钞一边收,一边还继续,烂的钞关都不愿意收了。后来朱棣的继位者,认为宝钞实在是一种祸国殃民的东西,永久废除了。

到了清朝,也普遍接受明朝人“领悟”的纸钞只是劫夺民财的工具这种说法,所以清朝不再印制钞票,知道太平天国时期,实在没钱才印过一段时间。

本来是一种创造性的工具,硬生生被宋元明三朝官府给玩烂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西方历史上的纸币,据说最早是瑞典银行印刷的,但瑞典人很快自己就不印了。因此真正一脉相承下来的,其实还是荷兰人弄出那一套。

也不是荷兰人有意识设计出来的,就跟宋朝富商一样,是对市场的一种反馈。明者是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这个银行的股东,跟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东高度重叠,可以说是当时商业知识和经验最丰富的一群人。

他们明纸币,主要是为了便利银行业务,因此他们的纸币是一种银行券。甚至可以说是客户的存根。当时欧洲有好几百种货币,阿姆斯特丹银行推行标准化作业,最大的业务几乎就是货币兑换。客户将各国的货币存入阿姆斯特丹银行,银行给客户一张换算称荷兰盾的存单。客户拿着存单,随时可以去银行兑换称金银币。后来展称任票不认人,有种银票那种感觉。不管是谁拿着存单就能去取钱,这种标准化的存单,就有了流通作用,可以在不同人之间进行流转。也就有了货币的功能。由于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信用和操守,以及权力,即便是正在跟荷兰国家进行战争的敌对国家,只要拿着存单也能从阿姆斯特丹的金库中把钱取出来,导致这种银行券受到了一致的认可。

之后英国商业和金融业展起来,基本上沿用的也是荷兰那一套商业体系和制度,英国各大银行也印刷自己的银行券,伦敦金融家通过自己的实力,以借款给政府的条件,从政府手里取得了特许权,建立了英格兰银行,并开始印刷英镑,但英镑依然是一种银行券,是跟金银币挂钩的,等到1833年,英格兰银行获得无限法定偿还能力之后,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才正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纸币。

周琅从荷兰人那里详细了解到欧洲银行券的行模式。

经过对比他现,西方的纸币从诞生之初开始,就一直是跟银行这个金融机构紧密相连的。而中国纸币过于早熟,早早被政府控制在手里。政府掌管纸币的行,本来应该带给纸币更坚挺的信用,可政府高于一切的权力,让他不再受制于商业法则的限制,导致纸币失去了商业意义,成为政府的工具。

周琅相信自己,即便掌握了钞券,也不会滥,因为他知道其中的危害。可他提出印刷纸币的时候,十个部下九个反对,唯一那个不反对的魏连理,周琅又不相信他的操守。

纸币的内涵是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七节 规范金融业体系(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