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五百六十九节 情势逆转的太快

毛利大人,可知我国为何兵?

何大人请直言。本藩自认没有触怒唐国之处,大唐无礼兵,有失大国气度!

毛利敬亲没有怠慢,第一时间亲自跟中国领事见面。

领事道:毛利大人心里明白,勾结英夷,为君子所不齿。

毛利敬亲失口否认:绝无此事。

在儒家文化大背景下,谁都不敢落下一个勾结夷人的名声,日本的主流声音是攘夷。幕府开港之后,也只跟中国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全面通商,荷兰人得到了一些特权,但跟其他西方国家,依然是不进行贸易的。其他强藩,虽然暗中走私,但却从来不敢跟西方人建立正式关系,不仅是怕幕府,文化上做不到。

领事道:既然如此,那在下就不提了。我国还是希望日本能够太平,本使特来斡旋,敢请毛利大人罢兵!

毛利道:若不罢兵?

领事道:我国则不得不派兵前来,议会虽然允许派兵十万,但兵凶战危,一旦开战,如猛虎搏兔,不敢不尽全力!

毛利强忍一口气:唐国何苦非要助德川?

领事道:实乃为攘夷。

毛利继续否认:长州藩绝无联夷之事,此乃德川家的毁谤。

领事叹道:毛利大人应该知道,日本偏居海之东,数百年来国泰民安。可西夷东侵,满清本是辽东胡种,与西方俄夷勾结。两百年前,俄夷既已侵至东海。五十年前,满人更是联俄入寇蒙古。我大周天子苦心孤诣,奋起攘夷。先逐俄夷于满蒙,在驱俄夷出西域。数百万汉军奋战一甲子,才将夷人驱离神州,退避欧6。如今英夷从海上来,竟至日本。自古有夏无夷,非我华夏,尽是蛮夷。日本改新不易,千年砥砺,才驱逐虾夷,有日本四岛之地,成礼乐诗书之邦。如今英夷东侵,凡心中存有礼义廉耻,敢不攘夷!

领事的态度很明白,中国要的,就是阻挡夷人向东扩张势力。还是中国跟英国全球竞争的大战略。至于说辞不同,那是因为不同文化的语境不同,在日本就显得有些春秋了。

毛利沉默良久。夷夏之辨这个大义压下来,他有些接不住。一旦坐实了他勾结蛮夷,毛利家可就完蛋了。天皇不敢支持他,那些浪人甚至可能倒戈,尤其是那些在中国海外公司跟夷人打过仗的武士,他们一个个将自己的行为树立的崇高无比,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接受联夷的。

毛利明白,中国现在做的事情,按照东方的理解,那就是在全球攘夷,跟夷人争锋。

他确实接受了英国的支持,也答应将来成功后给英国一些回报,可那都是没影的事儿,他并不打算真的跟英国合作,不过骗一些军火罢了。现在中国支持幕府,一旦将他打成联夷的罪魁,甚至不需用兵,他也必然失势。

一股危机感瞬间压在了毛利心头,人生的大起大落来的太快了。

他感到自己瞬间从君临天下的云端被打下来,进入了现实之中。

只能放下姿态,问道:如果此时罢兵,日后幕府问罪,该当如何?

领事道:自有我国出面斡旋。若毛利家愿意攘夷,则是中国之友,若是一意孤行,联夷顽抗,毛利大人可要三思啊。

毛利又道:关西诸侯本是一体,德川家倒行逆施,才有如今战乱四起。若要罢兵,德川家需要答应三件事。

哪三件?

其一,废参觐交代,此乃罔顾人伦的恶政!

至今,虽然毛利敬亲在指挥軍队,可他的家人却在江户做人质呢,可以说他是冒着失去亲人的风险在对抗幕府,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打着公武合体的旗帜,只是要改革幕府,而不敢公然反对幕府的原因。

领事道:此事可依!

毛利道:其二,诸侯皆可觐见天皇,幕府不得阻拦。

领事想了想:这也合理!

毛利又道:其三,关西之地,应该交由关西诸侯领有。幕府不得干涉!

领事想了想,摇头道:不可。长州藩不能过京都!

很显然原则已经定下来了,倒幕派的强藩以后可以脱离幕府,不受幕府控制,可以直接觐见天皇。但领地不能越过京都,一旦将整个关西地区都交给倒幕派,京都就控制在了倒幕派手里。

毛利又道:那京西之地都可割于关西?

领事摇了摇头:此事你们跟幕府去谈,本使只是斡旋。你们谈成了最好,若谈不成,本使无力干涉。

谈判至此结束,毛利敬亲颇为沮丧,眼见大功告成,却不得不半途而废,让他恨中国,却也恨不起来,一切情报表明,确实是因为联合英夷而起,如果他不联合英夷,中国的议会是不可能通过预算案的,但不联合英夷,他又没有跟幕府对抗的资本。至于联合英夷对抗中国,他想都不想。

中国直接出面干涉,这让毛利敬亲建立幕府的美梦彻底破灭,他也不是拿得起放不下。如果能够保住目前占领的领地,毛利家的势力也已经得到了大大扩张,从三十几万石增加到两百万石以上。成为仅次于幕府的日本第二大势力,可问题是,这些东西没有得到中国的保证,幕府如果不答应,继续开战,中国人又会帮助幕府。到时候,别说保住这些领地,毛利家恐怕只能没落了。

毛利敬亲瞬间现,现在的局势,反而变成了毛利家要尽快跟幕府达成协议,确保占领土地,而不是幕府着急了。

想到这里,毛利敬亲立刻采取行动,第一步,马上要求统治下的各个港口,立刻采取攘


状态提示:第五百六十九节 情势逆转的太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