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第六百三十六节 围笼

英国海军不断演习,摸索着在劣势状态下击败中国的方法,中国水师也在不断演习,优势力量在手不需要摸索,只需要整合,因此中国水师的演习,更多的跟盟国和附属国海军进行联合演习,争取在战争爆发后,能迅速在联合作战中发挥出战斗力。

相比于海军的积极奋进,陆军相对停滞,因为实在不需要那么多兵力来应付战争。中国的规模太大了,光是本土人口就高达六亿,这还是缓慢增长的结果,而欧洲人口在1800年的时候只有1.9亿人口,如今却已经膨胀到了3.6亿人口,增长比中国快多了,但中国人口依然超过整个欧洲人口。

这些年的外交操作,让中国不需要跟整个欧洲对抗,甚至需要对抗的欧洲国家已经越来越少,目前在陆地上,甚至只需要应付法国,这还是法国站在英国一方的情况下,事实上中法关系一直不错,只不过外交大势,让中国开始跟德国走进。德国的陆军力量,就已经可以力压法国,中国陆军甚至不需要动手,就能够取得陆地胜利,因此保持庞大的陆军,完全没有必要。

所以这些年投入到陆军的经费一直增加有限,农村地区保持了900万的后备兵员数量,增加只局限于城市,但城市后备兵员比例更低,只装备了三百万城市后备部队,这样后备兵员也高达1200万人,常备军则保持在一百万的规模,战兵依然是十三个军的编制,总人数三十万人,作为边军,常驻边境地区;辅兵改称府兵,同样成为了常备部队,驻扎在内地,编制是三十个军,总兵力六十万人;另外还有帅营三个军,总兵力十万人,卫戍皇帝和皇宫。

由于后备军规模扩大,以及这么多年来的通货膨胀和收入水平升高,陆师军费支出有所提高,从过去的一亿两千万贯钱,增长到了三亿贯钱,折合不过一千五百万两黄金而已,相比高达三亿两黄金的财政收入,这笔钱并不算多。

而以前作为附属地位的水师,经费则不断攀升,海军竞赛的大背景下,水师经费已经超过了陆师,达到了三千万两黄金,折合一亿五千多万英镑。总的军费开支,达到了财政开支的14以上。这当然比欧洲国家,动辄接近财政总开支三分之一的情况,要低的多。但在普及教育的教育经费支出,逐步建立的社会福利体系的福利支出之外,维持一成半的军费,财政依然有些吃不消。

所以陆师认为,陆师得不到扩大的原因,就是水师占了太多经费,对水师越来越不满。

世界各国,海陆军之间似乎都有矛盾,最大的矛盾往往就是争夺经费和争夺主导权。

海洋大国往往是海军主导,比如英国,大陆国家往往是陆军主导,中国一直是这样,可这些年随着海洋利益的扩大,海军的话语权不断提高,引起了陆师的不满,不满就会给水师施压。

而且每一次战争,基本上都是陆师答应的,可海军军费不但超过了陆师,而且是陆师的两倍多,这让陆师对水师不断讽刺,把水师称为白食俸禄的水猴子。社会舆论对越来越高的水师军费也有所不满,水师面对的压力非常大。

因此他们才通过盟友来分担压力,让南非等附属国都建立相当规模的海军,之后跟这些国家的海军不断联合演习,帮助这些国家的海军尽快形成战斗力,以便将来能够中国水师配合作战。

在东亚,跟日朝海军不断联合演习,在印度洋,跟非洲公司的印度舰队不断演习,在西非跟南非王国的海军不断演习,在美洲,跟美洲公司的海军进行演习,最大规模的演习,还是在地中海,跟欧洲公司的海军进行演习,跟希腊王国的海军进行联合演习。

而且还市场大规模调动,将南非王国的海军通过苏伊士运河调入地中海演习,由于大型军舰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的问题,欧洲公司甚至被迫在五年前,两万吨级铁甲舰出现之后,对苏伊士运河进行升级,用了三年时间,才扩宽加深了苏伊士运河。

似乎是不约而同,英国海军将主战场预设在了地中海,要在开战之初,就用绝对的优势兵力摧毁中国在地中海的海军基地,摧毁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和埃及的基地,封锁苏伊士运河和土耳其海峡。

英国海军不图谋进入黑海和印度洋作战,但一定要在地中海掌握制海权,之后会四面出击,发动破交战。

中国水师,则打算在开战之初,依靠地中海的基地,迅速摧毁英国在地中海的基地,包括动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和地中海中部的马耳他,接着集中兵力攻占直布罗陀海峡英军基地,彻底打开通往大西洋的通道。

中国在地中海可以依靠的力量,包括埃及、希腊这样的虽然没有同盟条约,但事实上有绝对把握争取到的盟友,也有欧洲公司这个海外公司,并且在英国海军基地周边都形成了包围之势。

在塞浦路斯,北方的奥斯曼帝国这些年日益依赖中国的支持维持统治,尽管奥斯曼帝国已经没什么像样的海军,但驱逐了本国的非回教人口之后,他们的社会矛盾大大下降,苏丹改革的意愿也比较强烈,反而渐渐向现代化国家转型,出现了工业革命。他的港口设施,在战争时期,完全可以为中国所用。

满清帝国已经彻底没落,早在三十年前的世界大战中,满清帝国的軍队就显现出了腐朽的状态,当时满清帝国人口才只有五六千万人,三十年过去了,纯粹农业式的统治,尽管让满


状态提示:第六百三十六节 围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