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晋颜血>第一六四章 碱化工产业链
手不足啊!

杨彦暗暗叹了口气,如果他能掌握东海国全境,就足以打造出一条近代化的碱工业化工链条!

……

如今杨彦手头再也没有多余的人手了,每一个人都有事做,全军上下就如一根绷紧的发条,有条不紊的工作着,通过量变渐渐积蓄着质变的能量。

又是三天过去,郯城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天地间北风呼啸,一片苍茫。

现代人看下雪,那是美景,而古代,一场大雪足以冻死诸多的贫民,不过随着蜂窝煤的推广,每一户每一家都是温暖如春,安渡凛冬。

并不仅仅是杨彦这里的两万多人,煤炉和蜂窝煤也传入了郯城诸大户的坞堡当中,煤炉没有技术含量,熟练的工匠看一眼就能做出来,但蜂窝煤不同,如果不加黄泥,煤会很快烧光,加多了,火头又不旺,配方严格保密,因此郯城乡豪虽然仿制了蜂窝煤,却效果不佳,要么不够温暖,要么一会儿就烧没了,夜里还得换煤,打扰主家睡眠。

无奈之下,只能向相府购买。

杨彦给的价格还算公道,一只蜂窝煤两升麦子,或者三升豆子,小户每天需要使用几百只,大户得好几千,光卖蜂窝煤,每天的进项就有数十石粮食,积少成多,这是相当恐怖的。

不过这个价格真不贵,杨彦曾卖过木炭,一斤五钱,折合一升谷子,而一只煤的重量就超过一斤,燃烧效率也不差于同等重量的木炭。

当时麦子比稻谷便宜,因此两升麦子一只煤。

食盐也是按市价出售,盐价一般为米价的七到八倍,即每石万钱左右,在郯城这个地方,杨彦不收钱,全部以粮食和布帛折算,当然,给金银他更欢迎,油则是与建康一个价,实际上即使不种地,光靠煤盐油的收入,已经足以养活全军两万多人了。

这一天上午,杨彦趁着闲遐,带着荀华和萧巧娘去看看崔访等士人给小孩子们的教学效果究竟怎样,学会了那些文章,又会写了哪些字。


状态提示:第一六四章 碱化工产业链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