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占领兵工厂的红军就开始生产步枪,只是这回兵工厂生产的并不是毛瑟步枪,而是使用7.92毫米毛瑟弹的莫辛那甘步枪。
红军之所以选择莫辛那甘而不是传统的毛瑟步枪,最重要的原因是看中该枪的制造工时少(据说只有各国栓动步枪三分二的工时甚至一半),唯一生产困难的是该枪的枪机制造比较麻烦——这是该枪制造最费工时的零件。不过有汉娜提供的新式高精度机床,这一切并不是问题。
此外林汉还考虑到了一个因素,莫辛那甘的枪机即使生产再麻烦,一旦战事紧急产量供不应求,也完全可以通过空运或别的渠道,从苏联甚至德国大批量地订购制造偷运进中国。一个枪机,重量撑死也就是几百克,体积小,重量轻,走私或空运都极方便。——实际上从1934年九月拿下汉阳兵工厂,该厂开始转产毛瑟口径的莫辛那甘步枪后,林汉就通过苏联订购了超过十万个莫辛那甘的枪机,总造价也不过是几十万美元。如今红军的仓库里早就事先库存了一大批从苏联进口的枪机,金陵兵工厂改产莫辛那甘,才是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
之所以红军把这种中国版的莫辛那甘口径定为7.92毫米毛瑟口径而不是苏式的7.62毫米,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现在红军手中的毛瑟步枪的数量超过六十万条,而苏式步枪不足十万条,而金陵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的子弹生产线都是为7.92毫米配套的。
现在的红军很早就意识到“万国牌”步枪对后勤补给造成的麻烦,很早就开始有意识地将军队里不同口径的步枪统一起来重新分配。老式的毛瑟1888汉阳造步枪,在拿下汉阳兵工厂后就立刻停产。
针对手中拥有大量汉阳造的情况,林汉斯请德国枪械大师以汉造步枪重新设计了改进方案。
汉阳造步枪在民国生产的历史极长,口径型号从早期的11毫米到后来的7.92毫米都有。
对于早期生产的“爷爷”级别的11毫米汉阳造步枪,由于年代太久,大都破旧不堪,红军是直接放弃改造。后中后期生产的7.92口径的汉阳造,而对现有的汉阳造进行回厂改造,令其可以发射和毛瑟1898步枪通用的尖头弹而不是旧有威力极差的圆头弹。
从去年至今,已有超过六万条7.92毫米口径的汉阳造步枪接受了这种改造。
红军手中拥有超过十万条的汉阳造,所以只有六万多条进行改造,主要原因是汉阳造要到一战结束后才改为7.92毫米口径。在这之前产的汉阳造都是11毫米口径,如果要改为7.92毫米口径,需要更换和改造的零件太多,成本高昂改造费时,得不偿失,所以这些11毫米口径的汉阳造全部从第一线部队撤下交由地方民兵和预备役部队使用。(注:根据中国近代兵器工业记载,1912年至1927年,汉阳兵工厂一共生产步枪577982枝,而在1932年时,汉阳兵工厂的产量甚至高达每月4700支之多。限制该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枪械原料问题。)
考虑到东方人的体质,其实林汉更看中的是6.5毫米的口径,但是在目前战争中的情况下这根本不可能。至于英制口径7.7毫米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拿下上海后红军在租界缴获了不少,加上从英国沉没军舰上的打捞获得,以及从前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总量已超过了四千条。这批步枪林汉已和红军上层商量好,现在暂时归红军使用,待中国战事平息后,他们将全部打包送给林汉偷运到东南亚,供那儿的华侨武装使用。那里是英制口径为主的区域,在未来的战争缴获补充也更方便些。
至于日械的6.5毫米口径,考虑到未来还要和日本打上长久的战争,所以红军没有对这个口径的步枪作改动。
1935年的六月底和七月初,红军和英日都在紧锣密鼓地为战争作准备着。
如果日本人和英国人还是通过登陆的方式入侵南方中国,除了要打一场艰难的登陆战外,另一个他们不能不考虑的因素,就是每年夏季会在南方肆虐的台风。
英国军舰是为北大西洋恶劣的海况设计,只要台风不是过于强大,倒是不必担心这个问题。至于日本军舰,他们在签定华盛顿海军条约后,为了达到“鱼雷艇能和驱逐舰对抗”,“驱逐舰能和巡洋舰对抗”这样的设计指标要求,日本人拼命地在军舰上堆砌大口径的火炮,玩起了小舰抗大炮的把戏,但造成的恶果就是舰只的重心太高,一旦遇上台风甚至大风的天气就会有好戏看。(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第四舰队事件)
上海这一带包括江浙两省,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六月和八月是台风登陆最多的月份。当英日军舰在日本进行防空改造时,江浙两省就经历了一次台风。按往常的情况判断,七月份反而是个台风相对较少的月份——这时台风都往南部的福建广东跑了。而到了八月份,江浙这一带又会进入一个多台风的月份。
考虑到天气的因素以及英日两国舰只的情况,林汉估计英日两国最有可能在七月份出兵,如果时间拖到八月份,那么台风将成为最大的变数,相信熟悉大平洋气候的英日两国都不会拖到八月。
考虑到英国的因素,汉娜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