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穿越重生>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第472章 阴险的阿尔托利娅
采访的内容在加尔各答的报纸上登出,顿时引发了更大轰动。

原来该游击队正是那六名从监狱里逃脱的六名印共建立的,不过当年一起脱狱的六名印共成员,经过惨烈的战争,现在只余下两人活了下来,其中一人就是现在的拉塔尼游击的首领拉塔尼。其组织也以其名字命名。

在欧洲战争暴发前,印共只是一个松散的组织。由于印度地区特殊的文化、历史和地理因素。出身共(蟹)产国际的罗易虽然是印共名义上的领导,并在后来成为新成立的印北共和国的首脑,但实际上他对这个组织的控制力十分地低。分部在印度各地的印共组织。完全是以地区的形式半独立地存在着。他们有着各自的“地区首领”,各自的行动纲领,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对于罗易这个“总(蟹)书(蟹)记”,也就是有事时,派代表过去报道一下。表示一下“尊重”。索要活动经费时,会很积极,但罗易想要直接指挥他们,完全就是看这些地方印共首脑自己的想法态度了。

这支拉塔尼游击队也不例外。他们的游击区离印北共和国不远,但罗易基本无法遥控指挥拉塔尼组织做任何事——印共这种糟糕的组织控制力度,也是林汉和中方对印共很不看好,甚至最后将其视为“反面典型”的原因。

对于日渐壮大的拉塔尼印共游击队,英国人依旧反应迟钝。

最初其诞生之初时,英国人仅仅是命令当地西孟加拉土邦领主“自己解决”。

很快当地领主组召集了以婆罗门和刹帝利为主的人数多达五百人的“讨(蟹)伐大军”,前去剿灭这支人数刚刚扩张到两百人的“叛乱者”。

这支五百余人的讨代队被对手引入山区。然后很快遭遇伏击。五百名由“高种姓”人士组成的印度版的“还乡团”当场土崩瓦解。对手仅以数人死伤的代价,就重创了这支讨(蟹)伐队,打死打伤六十多人,俘虏两百余人,缴枪近三百余条,一战就在当地成名。

而后更多的贱民和低种姓的贫民,受到拉塔尼提出来的革命纲领的吸引,纷纷加入他的组织,令其不断地扩大。而后印北共和国应拉塔尼的要求,也派出一批“特派员”加入其组织。填补了其扩张过快干部不足的缺陷。而在这过程中,中国方面也派出了数名有土地革命经验的干部进入其根据地进行“指导”。

八月份时,西孟加拉土邦又发动了一次“围剿”。算上各地调来的土邦领主的私军组成的“联合部队”,总人数已达到五千人之多。

而这时他们的对手。拉塔尼游击队正规军仅有三千余人,此外还有数字多达六千人的刚刚组建的民兵组织。

“第二次围剿”持续近一个月,围剿部队被对手引诱着在山区里转了半个月,然后一不小心,就因为兵力分散被对手啃掉了一个团,然后引发围剿部队的集体崩盘大逃亡。在余下几天的追击作战中。拉塔尼游击队又连续消灭多支溃逃中的围剿部队。此战过后,该部队缴枪一千五百多支,获得弹药无数,更拥有了数门山炮。

靠着这次斩获,拉普尼游击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但队伍急剧扩大,其根据地和游击区面积也大大扩张了,整个西孟加拉邦,有六分一的地区(主要是农村)已在其辐射影响范围内。而该游击队,甚至在孟加拉也建立了小块游击根据地。

到1944年十月时,拉塔尼组织已经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五千人的正规军,上万名地方民兵游击队的庞大势力,一举成为英属印度地区最大的印共游击队组织。

而这个时期,拉塔尼的名字不但为印度人所熟知,就连在英国伦敦的报纸上,也出现了他的名字。

由于发展顺利,名气越来越大,北边的中国和苏联,这时也都通过各种渠道秘密地向拉塔尼游击队提活动资金甚至是帮助走私武器弹药和药品。

在整个第二次围剿过程中,英国人依旧没有下场插手。官方军方仅仅只是派出少量的军官进行“上层指点”。当时的英国驻印总督对着过来求助的西孟加拉邦领主时,他把话说得很好听:“印度不是想脱离英国宗主国闹独(蟹)立吗?你们要自行建国我们们可以考虑,但前提是,你们必须体现出能保护自己的“潜质”。”

英国驻印总督当时甚至告诉西孟加拉邦的领主,如果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剿灭这支印共游击队,他会电告英女皇,考虑西孟加拉“完全自治”的话题。

而后当时英国驻印总督蒙巴顿,给予西孟加拉土邦主最大的支持是提供了一千条李恩菲尔德步枪和少量的火炮,余下的事他就完全不插手了。

在英国人故意不插手看笑话的情况下,西孟加拉土邦领主自己组建的“剿匪大军”,很快遭遇了丢人的失败。在剿匪部队的主力被拉塔尼游击队分割、围歼痛打时,明明两百公里外就有一座英军机场,机场上还停着整整三十架布伦海姆轰炸机,但是当时任凭印度土邦领主如何哀求,英军就是不肯出动轰炸机轰炸,坐视土邦领主的部队被对方歼灭,成就了拉塔尼“西孟加拉之虎”的美名。

放纵印共游击队在西孟加拉坐大,完全出自阿尔托利娅的建议,并得到了英国上层的批准,而英国情报部门的“第五处”也参予了这个计划。

在阿尔托利娅看来,印度的高种姓,他们心中的“印独”意识,正变得越来越强烈,光靠简单的安抚和恐吓,已经不能阻


状态提示:第472章 阴险的阿尔托利娅--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