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名被打倒在地的老太监,他们看到了李明,不顾头破血流的从地上爬了起来,冲着李明跪倒在地,大声的哭嚎着想去帮助崇祯守灵。
李明想了下,对旁边的几个远东军官兵说道:“如果皇宫内的太监和宫女想要去悼念先皇,就让他们去吧。但你们一定要维持好秩序,灵堂绝对不能发生混乱。”
几个老太监听了李明的话,都抬起眼睛磕破的脑袋,不可置信的看着李明。他们绝对没有想到,远东军会如此大度,竟然让他们去送皇爷爷最后一程。
所以一帮太监都拼命的给李明磕头,“咣咣”的磕在石板上,额头都已经血迹斑斑。
李明没有理会他们,转身向皇极殿走去。宋涛等人也满脸复杂的看了这些跪在地上的太监,然后默默的跟着李明走了。
皇极殿广场上的太监也得到了消息,很多人都是喜极而泣。但是最后真正敢去崇祯皇帝灵堂的也只是少数人,而且大都是年岁比较大的老太监。
宫女去的就更少了,她们现在主要担心的是自身的安危,那还有闲心去悼念先皇。毕竟女人在这个时代,落到军队的手里,命运往往都极为悲惨。若是遇到残暴的军头,女人往往都会沦为营妓,成为众多兵痞的玩物,最后被祸害致死。
崇祯皇帝的灵堂就建在东华门外的广场上,大批太监和宫女忙碌到夜晚,终于布置好了灵堂。
历史上李世民进北京的时候,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崇祯的尸体被发现以后,只是有几个太监以芦席裹之,置于东华门外,后换柳木棺材,以土块枕头,又找了两个和尚念经。最后也是草草掩埋,后事办的不但寒酸,而且非常仓促。
而远东对崇祯的后事就比较重视了,崇祯的遗体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安放在一口上好的红漆棺木之中,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周围有不少的和尚、道士、尼姑和道姑,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
大批紫禁城穿着孝服的太监和宫女则是跪在周围,拼命的哭嚎着。他们是天家的奴才,崇祯的死对他们来说,打击相当大。而且崇祯是末代亡国之君,这些太监和宫女心里更是绝望不已。
虽然这个灵堂的规格,相比皇帝驾崩的规模当然相去甚远,但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来说,绝对算是不小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太监和宫女从紫禁城走出来,接过孝服穿在身上,然后跪在崇祯的灵柩旁哭嚎,今夜他们还要为崇祯守灵。
如今北京城内虽然表面上一片平静,但远东军刚刚入城,所以北京城内的老百姓都紧闭房门,生怕远东军上门骚扰。数万凶悍的官兵进入了北京,若是军纪败坏,那他们也免不了要狠狠的被祸害一番。
生在天子脚下、皇城根畔的人,就算最底层的老百姓生活再穷困,也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心态当然也不能和西北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流民相提并论。
而且北京城内城内可不光是达官贵胄,小康富户更是数不胜数,即便他们没有世代深受皇恩,可身在经济条件得天独厚的北京城,看着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轰然崩塌,他们的心里当然会泛起一股兔死狐悲的悲凉。
越是身价丰厚的人家,就越怕社会动荡。就算那些士绅阶层都是朝不保夕,更何况那些大明王侯和世家勋贵,他们可是大明的宠儿,可以说是世受皇恩,他们最怕的就是远东军对他们进行清算。
而且崇祯动员全城百姓守城的时候,这些世家勋贵和达官贵人也是出了不少力,每家都是出钱出粮,还把自家的护院、家丁,甚至家将和亲族子弟都派上了城头。
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远东军已呈横扫中原的趋势,还想着各地勤王的兵马一到,北京城之围自然会像以往那样轻易化解。
谁曾想城内的一众文官军头居然开城迎降,引远东大军入城。虽然有人趁乱逃回了家,但是更多的人被远东军俘虏了,很多人都是城内世家勋贵和王公贵胄的亲人子弟。
所以自从远东军进了城,达官贵人、世家勋贵家家户户都是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哪一天远东军杀上门来,对他们抄家灭族。
好在远东军进城后,虽然是部队的气势是杀气腾腾,但是军纪却非常严明。数万大军攻势如潮,可却未曾发生一起扰民事件。
就算对待大明的降军溃兵,也没有赶尽杀绝,只要扔下武器投降,都会被驱赶到城外,统一看管了起来,也未听说有杀俘的事情。
而且李明当天还接见了大明原来的很多官员,希望他们协助远东军政工干部,大力宣扬远东军的政策,稳定京城的局势。
这也让京城的百姓稍稍的安心,可城内依然无人敢于上街,各种店铺摊点也都不敢开张。整个京城一片寂静,仿佛一座死城似的。
第二天清晨,李明和宋涛等人早早的起来,抓紧布置北京城内的各项工作。他们还在北京各地视察,慰问坚守在岗位上的远东军指战员。
他们忙到中午才回到紫禁城,简单的对付了一口饭,就来到了东华门外的崇祯灵堂。
此时皇宫内很多太监和宫女都跑来为崇祯守灵,他们规规矩矩的跪在崇祯的灵柩旁边,周围有远东军官兵维持秩序,现场的情况还算稳定。
这时,底下人来报,外围警戒部队发现一帮穿着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