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仙侠修真>崇祯七年>三九七 守口堡
毛编制的衣服虽然穿在身上不是那么舒服,但也足以替代布匹使用。如果丝绸棉布的价格过于昂贵,边疆民族可以减少交换数量或者干脆停止买入。

再说铁锅之类的铁器其实边疆这些民族,并不是不产铁的。像是吐蕃和青海那边,冶炼技术其实相当发达,当年吐蕃的战甲,并不逊色于大唐的铠甲。真正不产铁的,只有塞北蒙古,但也不是完全不产,多少总有一些。而且他们也可以通过朵颜三卫的地盘儿去往辽东,从那里买入,辽东的冶铁,向来是不错的。

与其他的物资相比,茶叶,无疑更适合承担这个功能。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出产茶叶的地方往往是丘陵地区,这些地方并不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也就是说,中原文明要想扩大茶叶产量,根本不会挤占原有的粮食、棉花等作物的产能。

更重要的一点是,茶叶是中原文明独有的作物,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完全不合适茶叶的生长。

而他们,更是离不了这东西。

在中原人看来,饮茶乃是一种享受的需求,或者说,不是必需的。有茶饮固然好,但是没有茶,喝白口水,也挺好,没什么影响的。中原人,是把茶当成了一种饮料。而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饮茶却是一种生理需求。

瓦剌鞑靼等蒙古诸部,乃至于更早

之前的契丹,匈奴,鲜卑,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其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叶富含的那些东西,正是游牧民族所缺少的,可以从中得以补充。

茶叶的功能恰好能弥补了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缺少的环节。

而且他们若是不饮茶的时候,几乎都是喝凉水,这样很容易便引发各种病患,而饮茶,则是喝的滚开的热茶,如此一来,得病的机会就小了很多。

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一天没有都没法生活,卡断了茶叶的供应,几乎能断绝少数民族的生命。

大明由官方督理的茶叶,分三种,即:官茶、商茶、贡茶。

贡茶乃是由产茶地区贡献给皇帝及宫室的御用物品,像是极品的雨前龙井这种;商茶是属于内贸范围的茶叶,跟食盐的制度差不多,都是令商人纳税,然后领取茶引,凭此运销;官茶则是以赋税的形式由税衙茶课司征来贮入官库,用以专门边贸换马的物资。

洪武五年,朝廷仿照宋代之制,于川、陕的秦州、洮州、河州特设茶马司三处,令其各自负责茶马互市事务。永乐以后,朝廷又派出巡茶御史,巡察各司,总体督理茶马贸易,并兼巡边防。

朱元璋推行的是“以茶制戎”的政策,因此大明朝的茶马贸易一直没断过,基本上是朝廷每三年派人招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的各民族各部首领,合符交马一次。但是这等茶马贸易,完全是官办的,在大明朝,只要是官府办的差事,基本上最后就没有能办好的。设立衙门管理此事,不但僵化腐朽,而且往往还会滋生出极多的问题来。就拿价格来说,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大明战马奇缺,因此定的是:马一匹,茶千八百斤。也就是说,一千八百斤茶叶才能换一匹马。后来正式开市之后,议定为:每匹上马换茶一百二十斤,中马七十斤,下马五十斤。然而到了明代中叶,马价已经被压低至:上马八十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到了万历年间,更是又将马价压低,用四十斤茶叶换一匹中马。


状态提示:三九七 守口堡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