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鹰扬美利坚>第二百四十章 密集编队

这款超级变态的米格-25,其实就是后世的米格-31,一直都被认为是专门狙杀预警机的克星,尤其是,当后世配备了射程更远的导弹之后,简直就是为预警机量身定做的杀手。

而在这个时代,除了雄猫战机配备不死鸟,拥有一百公里的狙杀能力之外,还没有任何一种飞机配备这么逆天的武器。

所以,这次绝对能出其不意,哪怕是己方在最后发起攻击的冲刺阶段,速度超过2马赫,被人家认为是米格-25,也绝对不会想到米格-25在一百公里的距离上就能发起进攻了,这就是安德烈的杀手锏。

现在,米格-25机群起飞之后,前面的机群,已经开始交手了。

苏-15截击机并不是f-4的对手,导弹上的劣势就无法克服。

当麻雀导弹已经从一架架的f-4战机上发射之后,这边的苏-15,还没有进入攻击阵位,他们虽然发现了目标,导弹却够不着,于是,只能纷纷地侧转摆脱。

苏-15截击机被击落了两架,这一波次的交火,他们还算是幸运的,大部分的熟练的飞行员,都能摆脱掉雷达的锁定。

接着,苏-15战机继续侧转,向着f-4机群靠拢,在f-4机群发动第二次的麻雀拦截的时候,苏-15的导弹,终于也进入了射程,双方开始对射。

苏联的电子系统要落后一些,但是,苏-15战机配备的导弹,是雷达导引头和红外导引头都有的,红外导引头,就相当于是发射后不管的问题了。

这一轮对射下来,f-4也被击落了两架,而苏-15,损失了三架,此时双方已经进入了目视范围。

一场激烈的格斗,在等着他们,从理论上说,苏都不适合近距格斗,现在,他们却要进行可怕的近距格斗,双方几十架战机,在北海道的天空中,狭小的空域中,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格斗。

e-3预警机上的人员,也是高度紧张,他们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屏幕,就在这时,屏幕上又出现了几个亮点。

苏联人居然还嫌这里的空域不够密集,在继续派遣飞机过来?他们难道不知道,这里的空域已经相当紧张了,飞机有相撞的危险吗?

“很奇怪啊。”一名预警人员看着自己的屏幕,说道:“这亮点也太强烈了,就像是轰炸机一样。”

在雷达上,是不能显示敌机的形状的,只有亮点,但是,优秀的预警人员,可以根据亮点的亮度来确定飞机的大小。

毕竟,目标大,反射的回波就多,显示出来就亮,说明是大型飞机,但是现在,要说苏联人会派遣轰炸机过来,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轰炸机来干嘛?直接对地轰炸吗?这样的话,战争就升级了,彻底成为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而且,己方有那么多的防空导弹在等着呢,还有己方的拦截机群,如果现在出动轰炸机,那苏联人一定是太愚蠢了。

如果不是轰炸机的话,那就只能是另一种情况了。

“他们应该是几架飞机,飞密集编队,别看只有四个亮点,这批飞机,可能有十几架。”他旁边的一个人分析道。

不是大飞机,那就是战斗机,飞密集编队了,这是欺骗雷达的一种常用手段。

己方的雷达,分辨率已经足够高了,还是不能将他们分辨出来,说明对方的编队很密集,都是技术精湛的啊!

“命令千岁基地203飞行队,立刻起飞拦截。”

千岁基地,是北部的岛国自卫队主要的基地,共部署着两个飞行队,现在,201飞行队,已经在前面作战了,203飞行队,正在等待着命令。

现在,发现了新的来袭机群之后,203飞行队立刻快速起飞,准备前去拦截。

由于己方的201飞行队,已经在北海道北部,和苏联机群在混战,所以,这第二道的拦截线,只能向后移了。

在北海道的南部上空,组成拦截线,拦截那第二批的目标!

其实,他们原本可以更早地起飞203中队,这样就可以在北海道的外海拦截了,但是,他们不敢,那样的话,就越界了,在国际领空击落苏联人的飞机,这个后果太严重,他们只能让空战爆发在北海道上空。

预警机上的人员,在继续看着这批目标,不知道怎的,他们总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这批来的究竟是什么飞机?

“注意,高度一万五,速度八百。”安德烈向着自己的513团下达命令。

现在,他们已经越过了海峡中线,即将到达北海道上空,在他们的下面,正在爆发着激烈的空战。

当中距对射的时候,他们的飞行高度都在一万五千米左右,但是,当进入近距格斗之后,高度就会不断降低,在飞机的整机推重比不到1的时候,战机的格斗,就只能靠高度来换取能量,高度就越来越低。

现在,那些格斗的战机,几乎都在万米以下,

他们的目标不是加入下面的混战,甚至可以说,第一批出动的苏-15截击机,就是为了帮助他们吸引北海道的空中力量,给他们打开大门的。

现在,米格-25战机,几乎是四架组成一个编队,前后不到2米,上下不到1米,这种密集编队,简直就和自杀差不多。

在以8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飞行的情况下,在操作20多吨的米格-25的情况下,稍不留神,稍有差池,就会发生空中相撞。

513团的飞行员们,个个都是技术精湛的,他们排成这种密集的编队,欺骗着对方的预警机,同时,在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章 密集编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