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大明之朔风疾>第184节 晋商
剿贼安民,当地百姓对大帅感恩戴德且信任有加,山西人与大同边外的蒙古人做了上百年的生意,对丰州并不陌生,如今又有大帅在这里坐镇屯田,他们都认为关外比关内更安全,此次前来,一是带些财物慰劳大帅,二是想在丰州寻些躲避战乱的生计。

李榆紧忙起身向众人躬身行礼,我李某何德何能有劳诸位挂念,反而是丰州军入关剿贼,承蒙百姓鼎力相助,应该是李某感谢大家,诸位能来此看看,就是我丰州的荣幸,丰州虽穷但民风质朴,这里的大事皆由百姓公议,没有《大明律》、没有官府欺压、没有苛捐杂税,你们如果喜欢就来吧,丰州人的胸怀如草原一样宽阔,一定会敞开双臂欢迎你们。

商人们兴奋起来,七嘴八舌问起各种问题,把李榆问得昏头昏脑,幸好旁边还有李槐、鄂尔泰、李富贵,对众人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李榆看到商人们满意了,这次擦着汗坐下。

“大人,这两天有没有两个叫孙庭耀、沈守廉的商人来过?”很少说话的李建极突然问李榆,马上又狠狠地说到,“这两个人是奸商,从来不做好事,大人可否告知他们来做什么,我猜这两个混蛋一定是打了坏主意,大人可要小心他俩啊。”

李榆先是一愣,随后笑了起来,把孙、沈两人来讨债的事简单说了几句,李建极立刻站起来大骂:“黑,真黑,收这么高的利钱还敢上门要,大人,这笔阎王债不还了!量他们也不敢闹事。”

王重新等人也愤怒了,一时间群情激奋,大骂黑心奸商竟然欺负到我们敬爱的大帅头上,山西人绝不能答应,把他们赶走,以后丰州的生意我们替大帅做了,李建极把袖子也卷起来了,大包大揽声称要替大帅出面摆平这两个家伙。

李建极,曲沃李家的署理家主——这是他自己安的头衔,李家世代经商发迹于开中法,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琪改开中法为“折引输银”,李家又转战江淮,靠贩卖官盐大发横财,家财千万富甲山西。如同其他巨富一样,李家为守住家业也削减脑袋往官场里钻,族中子弟自幼被划成两类,选拔聪颖者择名师授业,通过科举以求仕途,愚钝者留家经商守业,李家这一代人中佼佼者当属李建极的兄长李建泰,进士及第简拔翰林院庶吉士,李家的家主非他莫属。李建极情况特殊,他的聪颖还在其兄之上,但自幼顽劣成性不喜读书,捐了个国子监诸生就到头了,只能回家经商守业。李建极读书不用功,经商做买卖却极具天赋,这家伙胆子也大,天下只有不赚钱的生意,却没有他不敢做的买卖,李家在他的折腾下,从专事贩盐拓展到绸缎棉布、煤铁粮茶、钱庄当铺多点开花,李家的财富随之与日俱增,凭着骄人的经商业绩,他成了晋商中的显赫人物,在李家也是说一不二,叔伯兄弟们都唯他马首是瞻,他唯一不敢挑战的就是他哥李建泰——在京师任职庶吉士的李建泰前途无量,那可是李家的门面和保护伞,所以他只能称自己为李家署理家主。

李建极此次到丰州是个意外,在他的脑子里根本没有丰州的概念,也怪他的名声太大,在太原遇上了王重新一伙人——大明北方乱成一片,他们该进的货进不来,手里的货销不出去,工匠伙计还三天两头跑,日子快熬不下去了,聪明的山西人马上想起他们传统的关外市场,人品厚道的李总兵正好在那儿屯田,也许这就是个重大商机。他们相约聚到了太原,正商量着如何出关,李建极突然冒出来,商人们马上把他奉为晋商老大,请他带大伙出关。李建极本来很不耐烦,他有的是大生意要做,哪在乎关外那点小事,不过他又舍不得当晋商老大的机会,正在犹豫之间,突然有从大同窜过来的人说,秦商孙庭耀和南直隶商人沈守廉到大同了,据说要出关做大买卖,李建极这下着慌了,立即下决心出关走一趟。

李建极与孙、沈两人早就是死对头,开中法破败之后,秦晋商帮转战江淮,以扬州为根据地,抱成团一举击败了当地的江淮商帮,基本垄断了淮盐买卖。失去了共同的敌人,秦商与晋商之间随之发生内讧,双方断断续续斗了上百年,晋商李建极到了扬州继续发扬这一传统,他把目标锁定江淮秦商的老大孙庭耀,仗着家大业大拼命打压孙庭耀,不把对方踩在脚下绝不罢手。孙庭耀吃不消了,与沈守廉联起手来对抗李建极,沈家属于江淮商帮,以海运发迹,据说还通倭寇,长江及沿海到处有他们家的船。孙、沈联手水陆并进,对李家展开疯狂的反扑,曾有一段时间李家的货都出不了码头,李建极恨透了这两个家伙,他俩一个背叛秦晋之盟吃里扒外,一个暗通海外倭寇毫无廉耻,这种人必须狠狠打,双方你来我往在江淮一带斗得乌烟瘴气。

李建极得知这两人要出关的消息,拉起他那帮晋商小弟就往大同跑,他太熟悉孙、沈两人了,他们都属于嗅觉灵敏,无利不起早的人,不能让他们得逞,关外的生意我就是不做,也得把他们搅黄了。

到了大同,李建极就撞上了正在吃喝玩乐的两个对头——他们走哪都是找最好的旅店住、最好的酒馆吃,想不碰头都难。双方见面就吵了一架,然后孙、沈两人就跑了,李建极一帮人想跟着出关却出不去,守关的官军坚决不放,给钱也不顶用,李建极一打听才知道,出入边墙得有丰州那边的文书,官府的通牒也没用——这


状态提示:第184节 晋商--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