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穿越重生>重生之大总统>第十七章 施利芬计划的缺陷
军进攻得手的消息,大感震惊.他当即下令,要求全军继续向维斯瓦河上游退却.施利芬大怒,忍无可忍,用兴登堡接替普里特维茨任司令,鲁登道夫接替瓦德西任参谋长.并定下了一条严格的军令,投入全部兵力,对首先进入德军大炮射程的一路俄军予以痛歼."

宋骁飞说:"鲁登道夫被选择接替瓦尔德泽成为第八集团军参谋长,是施利芬赏识他在列日转败为胜的战绩吧?"

容蓉说:"是的,鲁登道夫在8月22日得悉他的升迁.那时他正在那幕尔附近比洛的第二集团军中.鲁登道夫立即坐了一辆参谋部汽车,向科布伦次疾驰而去.在科布伦次的那天晚上,德皇和施利芬接见了他,对他简单介绍了情况.三小时后,他乘了一列专车开往东线,兴登堡在那里和他会合.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重用了一位年轻的中校,他就是德国总参谋部里的俄国事务专家是马克斯.霍夫曼中校,他的工作是研究俄国在对德作战时会采用怎样的作战计划.霍夫曼才三十多岁,身材魁梧粗壮,脑袋又大又圆,普鲁士式短头发,短得快要露出头皮,使他显得象是秃头.他神态随和,但绝非苟且.他戴一副黑边眼镜,两道乌黑的眉毛捻得左右卷翘.1898年霍夫曼从参谋学院毕业后,曾奉派到俄国担任译员六个月,接着在施利芬任内的总参谋部的俄国科干了五年,然后在中俄战争中出任德国的军事观察员.他重理旧业,研究俄国的作战计划.俄国总参谋部的一个上校曾于1902年以高价卖出了一份本国的作战计划.他还截获了俄国人正在传送非密码电讯的报告,所以俄军必然惨败."

宋骁飞说:"俄国人也真是笨.军用电讯都不知道用密码.具体战况是怎么样的?说说看."

容蓉说:"8月27日黎明开始,对俄军来说是世界末日,那时俄军的第一集团军,在乌斯道防区炮轰萨姆索诺夫的左翼.德国信号兵截获了萨姆索诺夫求援的电讯,但吉林斯基和连年坎普夫都不理睬他的请求.饥饿和士气低落的俄军,无可避免地队伍溃散,惊慌逃走.尽管他的部队处境危险,萨姆索诺夫还是命令他的中央部队进攻,造成德国人的短暂的不安.但是饥饿和迷乱的俄军,让他们象羊群那样被兜捕起来.延伸四十英里的德军,只要把俘虏圈指点给这些勇敢的人们就行了,他们已经战斗到超过他们的耐力的地步.俄国第二集团军全部损失:五个军的指挥官中,二人被俘.三人因无能而被立即撤职.萨姆索诺夫没有遭到他们那样的命运,在8月28日傍晚,他独自闯进了森林里去,举起手枪对准太阳穴.扣动了扳机自杀.在二周后的马祖里湖战役中,德军肃清了东普鲁士的所有俄军.莱宁坎普夫的部队伤亡共达十四万五千人.对这种不相称的损失感到歇斯底里的莱宁坎普夫,抛弃了他的军队,飞快逃回俄国."

宋骁飞说:"也就是说,德军到现在,又取得了东线的全面胜利?"

容蓉说:"确实是这样.当消息发布后,兴登堡一夜之间就成为一个狂欢国家里受崇拜的人物.真正应当享受这次胜利荣誉的霍夫曼却被忽视了,但曾推敲过霍夫曼的战略的鲁登道夫,却分享了一些赞誉.可是,霍夫曼的才能也不是完全没有受到注意.他晋升为少将."

宋骁飞陷入了沉思.面色沉重,现在历史已经完全改变了,到目前为止,德军的施利芬计划基本成功了,德军在东线和西线都取得了大胜利.那么,接下来,在加利西亚的战役,德军会不会派兵增援奥匈帝国的军队呢?奥匈帝国的军队在费迪南大公的指挥下,还会惨败吗?

段祺瑞看宋骁:"大总统,德军攻占巴黎.在东线取得胜利,可以说暂时成功施行了施利芬计划,不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吗?你为什么看起来很惊讶呢?"

宋骁飞问段祺瑞:"你觉得,下一步德军会怎么打?战况会如何?"

段祺瑞说:"我想德军接下来,一是会攻克凡尔登,二是会拿下比利时的安特卫普."

蒋百里也觉得德军实在是很凶猛.会一路势如破竹,轻易拿下法国和整个比利时.在场的将领议论纷纷,只有蔡锷一人一言不发.

宋骁飞问蔡锷:"松坡,你的意见呢?"

蔡锷.[,!]穿着崭新的中将服,站起来说:"我觉得.德国人会和英法军队在凡尔登进行持久战.法国虽然丢失了巴黎,但是政府还在,还没有宣布投降,工业基础还在.德军现在已经是疲惫之师,深入法国境内,后勤难以跟上,所以已经像是强弩之末.而且,我听说最近比利时的老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已经宣布退位,把比利时剩余的领土交给了年轻的皇储阿尔贝,即是阿尔贝一世,德军以及已经逼近英吉利海峡,英国人再也不会再坐视不管,肯定会帮助比利时人.安特卫普也不是那么容易拿下."

宋骁飞听蔡锷这么一说,也脑洞大开:法国1908年毕竟已经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工业大国,凭借经营多年的防御体系,纵使进攻不成,防御总是可以的.法国还有大量的,参加过预备役的成年男性,只要法国政府不愿意投降,只要法国人民还拥有战斗的意志,那么法国随时可以组建起新的军队投入战斗,不能像对待一只装在袋子里的猫那样解除一个大国的武装,而且比利时新的年轻国王阿尔贝一世也不是个懦夫,相反,他具有良好的军事素质和领导比利时人民战斗到底.西线的战争绝对不会就此结束.一旦进入持久战,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可以轻松地封锁德国的海上交通线,从而使德国陷入物资短缺之中.而且,除了行军速度过于理想化以外,施利芬计划还几乎忽视了后勤


状态提示:第十七章 施利芬计划的缺陷--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