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四国演义系统>第445章 罗马帝国,我们接个壤吧

就在这位睡着不知所措的时候,一则就正合你的消息传到了帝国的首都之中。

这个消息是如此的震撼,以至于包括元老院在内的整个精英阶层都为之而癫狂起来,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那个刚刚还只能依靠海路与自己联系和贸易的大汉帝国,竟然将他们的触手声音到了亚美尼亚。

差不多80年前,近十年来,最伟大的罗马皇帝图拉真,在接连数次击败了安息帝国之后,将那个时候还是安息帝国,保护国的亚美尼亚收入到了帝国版图之中,并在那里设置了行省,现在40年之后,亚美尼亚就遭到了安息帝国的攻击,但是罗马帝国还是以病死一名皇帝的代价守住了那里。

虽然从那以后,那里依旧是罗马世界与伊朗世界对峙的前沿,但是上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已经过去了太久,这让他们有些忽略了边境的处境,以至于当苏宁的军队出现在那里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罗马帝国精英们都在纳闷,那个汉朝的宰相是怎么做到的?

事实上,当类似的报道出现在大汉朝廷的官方报纸上的时候,所有具有些地理常识的人都会惊讶的问上一句,帝国为什么会这样厉害?

津市苏宁也想知道,他领导下的凉州体系为什么会爆发出了这样的一股能量,也要知道他们现在正在和安息帝国交战,根本无法越过他们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伊朗高原的西北部去。

但是有一个无聊的家伙,却向苏宁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不是所有的战略部署都需要筹划很久,也不是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要像男生那样,步步为营。至少在苦寒的北方战线上,一次大规模的长途奔袭,并不需要准备太久。

因为他们可以将沿途的羊群当作自己的食物,而不需要像南征的士兵们那样,每迈出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的展开卫生防疫工作。要知道,在过去的两年之间,花费在印度战场上的卫生防疫用品的开销就超过了军费的1/3。

率领这支北方纵队的两名指挥官,还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能够把战争打成这个熊样。

是的,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一场糟糕的不能再糟糕的战争。

按照他们的想法,小小的印度根本无法阻挡他们的冲击,说不定两年的时间都足够他们围绕着印度展开两次环形旅游了。

当然,这样的说法,如果被众人所知的话,肯定会遭到南征的那些名将们的联合唾弃,但现在他们或许有胆量说一说了,因为他们做出了一件让我们震惊的事情,以至于让体系之内的所有人都知道了他们的名字。

这是两个不应该被忽略的名字,因为他们叫做郭侃和赵充国,

郭侃是中唐名将郭子仪的后代,但他却是一名为蒙古政权效力的将领,而后边的那位赵充国,其实对每一个汉朝人来说都不可能陌生,但他的辉煌事迹已经在一百多年前就有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这个被召唤出来的赵成国也只能以模仿者的名义为大家所熟知。

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打出了让人惊愕的一系列硬仗。

先是在公元189年,在苏宁的西征运动取得了最近一阶段胜利的时候,他们就成为了北征伶仃人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在那场战斗结束之后,他们并没有跟随大部队一起返回,而是继续踏上了西征的道路。

郭侃了解这片地域的地形,而赵充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缺乏胆气的人,所以他们两个配合起来,相得益彰,很快就给自己的军功簿上添上了一一笔笔厚重的记录。

当他们向速不台和哲别那样悠哉悠哉的向西进军的时候,或许他们也不会想到,有朝一天他们会进攻到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一带。

是的,他们曾经在贝加尔湖畔,也就是苏武牧羊的那个地方,修整过足足一年的时间,甚至已经做好准备,将那里开辟为帝国最遥远的牧场,但是接下来爆发的大汉帝国与安息帝国的战争,让他们觉得有必要再向安息帝国的大后方迂回一下,他们甚至这一辈子,沿着里海南下直接扑向伊朗高原的腹地。

但是里海的东岸距离两军的战线实在太近。安息帝国的士兵们,虽然大部分都被抽调到了前线去,但还是有一些人在这里预防着北方蛮族的袭击。所以当他们这群兵力不占优势的人,妄图从这里展开袭击的时候,对方立刻就警惕的派出了大量兵力,虽然并不足以对他们造成威胁,但显然破坏了他们突然袭击的动议。

好在那个时候的大汉帝国已经强盛的不可一世,至少不需要他们冒着风险展开一场没有意义的突然袭击,于是他们开始向北撤退,并且继续沿着里海的海岸线向西移动,最终从里海的东海岸来到了临海的西海岸,而这里则是有一片错综复杂的山地组成的。

高加索山脉作为欧亚分界线的一部分,你去告诉陆云的姿态,连续上千年阻挡着文明的传播,使得它的南北两边,往往拥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

今日在21世纪的地缘政治舞台上,就呈现出了这样的状况,亚美尼亚是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甚至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基督教订立为单一宗教的国家。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安宁,或者说本身这一措施就是极其强硬的应对措施,所以在过往的2000年历史当中,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是被别人争夺的目标。两次被土耳其和伊朗瓜分的历史,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他们也是基督教世界,与阿拉伯世界接壤的最薄弱地带。因为他周围的


状态提示:第445章 罗马帝国,我们接个壤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