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红色莫斯科>第1318章 霍特上钩了(下)

炮一师如今还拥有96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其中122毫米以上的火炮,就有38门。

捷连加得知进攻的德军已经进入了火力覆盖位置后,立即向自己手下的炮兵下达了开炮的命令。

接到了捷连加的开炮命令,各炮兵团按照各自炮兵观测员提供的射击参数,朝着敌人所在的位置实施炮击。

剧烈爆炸产生的烈焰与浓烟,在苏军阵地前方升腾起来,一辆辆德军坦克或装甲车,鄂弼重炮摧毁;一个个德军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

坚守在阵地上的战士,见到敌人被炮兵的炮火打得溃不成军,也顾不得隐蔽,纷纷从战壕里直起身,高声地欢呼起来。

霍特从赫尔莱因将军那里得知进攻部队,遭到了苏军的猛烈炮击时,不禁恼羞成怒,他连忙吩咐**津:“参谋长,立即联系空军,让他们对俄国人的炮兵阵地实施轰炸。只有摧毁了俄国人的炮兵阵地,我们的进攻部队才有可能突破俄国人的防线。”

德军的轰炸机编队,很快就接近了炮一师的跑步阵地,开始降低高度,准时对地面目标实施轰炸。但捷连加早就猜到了炮击开始后,有可能遭到敌机的空袭,因此早早地在炮兵阵地附近,部署了两个37毫米高炮营,担任防空掩护。

师长捷连加事先得到过索科夫的指教,知道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空炮火的优势,就必须使用集火射击的方式。因此他把54门双联37毫米高炮分为了九组,每六门高射炮为一组,每组为一个六边形,不管敌机来自哪个方向,都可以用同样密集的火力,对它们进行拦截。

当敌机刚进入射程,地面的高射炮火就开炮了。

德军飞行员都是身经百战的老鸟,压根没有把地面防空炮火当一码事。一辆带头的he-111轰炸机率先降低了高度,准备朝地面的炮兵阵地投弹,但却遭到下方高射炮的集火射击。

密集的高爆杀伤燃烧弹撕开了德军轰炸机的装甲,当场将驾驶员打得四分五裂。失去了驾驶员,又被击伤的轰炸机,带着滚滚浓烟和爆燃开始做高台跳水,自旋着一头扎了下去,落在地面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以及腾起耀眼的火光和滚滚黑烟,机内的五名成员无一生还,全部在烈火中被烧成了焦炭。

看到轻松击落了一架敌机,地面的高射炮手们顿时欢呼起来。接着,他们又锁定了一架俯冲下来的ju87斯图卡,用密集的防空炮火迎击它。

中弹的ju87斯图卡被击中了,高爆燃烧弹导致机身上出现几个冒烟的火窟窿。没等德军飞行员把飞机拉起来,飞机的尾翼又被地面炮火击中。

轰炸机失去了半个尾翼,顿时失去了空中,盘旋着朝地面坠去。飞行员哪里还顾得上投弹,拼命地想要控制飞机笔直前进,但飞机却自顾自地栽向了地面,很快就化成一团火球,随后变成了燃烧的火炬。

虽然地面防空炮火给敌人的轰炸机群,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但防空作战中,最吃亏的还是地面防空单位。在接连击落了几架德军的轰炸机后,各防空火力点也先后被敌机投下的航弹摧毁。

不过好在放空单位损失殆尽之前,炮兵部队获得了宝贵的转移时间。虽说依旧有一部分火炮,在敌机的轰炸中被摧毁,但大多数的火炮却保存了下来。

苏军的炮兵转移了阵地,对守军提供的炮火掩护,自然也就停止了。实施攻击的大德意志师,就顺利地冲到了第188师的阵地前,与苏军展开了残酷的阵地争夺战。

科伊达在自己的指挥部里,看到自己的战士和冲进战壕的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急得直跺脚,他扭头问身边的参谋长:“参谋长,我们有什么办法支援他们一下吗?”

“师长同志。”参谋长苦笑着回答说:“我们这里除了一个警卫排和几十名通讯兵、参谋外,就没有任何兵力了。”

“把警卫排调上去。”科伊达见前方形势危急,咬了咬牙,果断地下达了一道艰难的命令:“一定要挡住敌人,绝对不能让他们通过我们师的防线。”

“师长同志,”得知科伊达打算把仅有的一点兵力都投入战斗,参谋长急了:“我们就只剩下这么点人,如果打光了,我们师就成为了一个空番号。”

参谋长所说的话,科伊达何尝不知道呢。可是面对德军如此凶猛的进攻,自己的那点兵力还不够给敌人塞牙缝的。他此刻心里想的不是如何守住阵地粉碎敌人的进攻,而是想办法延迟阵地失守的时间。

因此,他明知道把警卫排投入战场,也是无济于事,但他还是咬牙下达了命令:“参谋长,服从命令,立即命令警卫排投入战斗,务必要挡住敌人的进攻。”

阵地的争夺战异常残酷,苏军指战员刚打退了冲到面前的敌人,但却附近停着的一辆坦克上的车载**打倒。这些指战员倒下后,防线就再次出现了一个空档,德军士兵趁机就冲过来,占领这一段战壕。

但苏军指战员怎么可能让敌人轻易地占领自己的阵地,看到这一段失守了,立即有坚守在其它地段的指战员赶过来,对占据这里的敌人实施反击。

科伊达的警卫排只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赶到了战斗最激烈的地段。但他们的到来,只是勉强让防线上的形势不至于快速恶化而已,要想彻底地击退敌人的进攻,似乎却没有什么可能。

见到这种情况,科伊达转身对参谋长说:“参谋长,立即向近卫第81师求援,


状态提示:第1318章 霍特上钩了(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