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项燕也在反思楚国这些年来犯下的过错。
说实话,邯郸之战中,获得好处最多的并不是魏国,而是楚国。
因为秦国在邯郸一败之故,楚国得以收复南阳,鄢郢之地,当时的那几年,楚国可以说力压列国,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强国。
论国土,天下列国再没有哪一个国家有楚国这样国土广袤的国家了。
论人口,鄢郢、陈地,寿春、泗水、江东都是人口稠密之地。
论富庶,山川海泽,楚国无所不包。
论地势,楚国独霸南方,地理优势只是略逊于秦国。
无论从哪一方面讲,楚国的优势都远远优于魏国,可楚国却是一败再败,而魏国却是一胜再胜。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魏国这个原本处于四战之地的国家突然间就崛起了呢
不止项燕在思索,昌平君亦在思索。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年魏国的国策很是灵活,再加上在人才上的天然优势,故而无往而不利。
邯郸之战中,魏国联合赵、楚两国抗秦,使得秦国的霸主地位摇摇欲动。
而楚国力压秦国之后,魏国又联合秦国共同抗楚,夺得泗水之地。
而后的灭齐一战,更是使得魏国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后方。
而为了能够彻底使自己的后方更加的稳定,魏国又联合秦国伐楚,夺取淮北之地。
见秦国国力恢复过来,又联合赵国共同抗秦。
一步步走来,列国的实力在一步步削弱,而魏国的国力却在一步步增加。
由此可见魏国对外政策上的灵活多变。
而在人才上面,魏国更是不遗余力的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如果二十年前人们还可以说天下之才,半出于魏的话,那么现在天下间的人才,八成以上都是出自魏国。
就是靠着这源源不断的人才,魏国国内才能国泰民安,才能使得魏国的国力增长的这么迅速,这个速度,是列国都无法比拟的。
要知道,即便是最成功的商鞅变法,最终使秦国彻底强大起来也是花费了足足三十年的时间,这是还未成为天下霸主的前提下。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在国内变法,公元前329年,秦国彻底夺取魏国的河西、上郡之地,这才使得秦国正式强大起来。
而当时国力比秦国强大的,还是东面的齐国以及南面的楚国,可以说,当时在国力上,齐、楚两国都有碾压秦国的实力。
可秦国却用合纵之策,先后削弱了强大的楚国以及富庶的齐国,正式坐稳了天下第一强国的交椅。
而秦国正式坐稳天下霸主的时间却是公元前284年,当时五国伐齐,秦国彻底一家独大,而这个时间距离商鞅变法开始已经有七十五年。
有时,昌平君亦想在楚国变法,可最终也只是想想而已。
楚国的国情不同于其他国家,国情十分的复杂,朝堂上的中枢职位部都由国内权贵担任。就好比当年春申君之时,拜儒家领袖之一的荀况为兰陵令之事,这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可想象之事。
荀况,不止是儒家宗师,更是天下名士,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楚国只是让其担任一个小小的县令,更别说其他士子了。
要知道,当时儒家另外一位宗师孔斌可是在魏国担任国相,虽然没多久孔斌就辞去了国相一职,可最后亦是担任了魏国的御史大夫一职。
而孔斌去世之后,荀况亦入魏出仕。
荀况刚一入魏,魏国便拜荀况为御史大夫,由此可见楚国与魏国在人才任命上的诧异。
不说魏国,即便是秦国,商鞅、张仪、范睢等人亦是入秦没多久就跻身于秦国的权力核心,这在楚国是根本就无法想象之势。
要说楚国的朝堂核心,也不是没有外国人进入过,当年的吴起离魏之后不就是担任了楚国的令尹吗
可也就此一例而已,吴起之后,再无国外士子能够跻身楚国权力核心了。
别说国外士子,就是楚国本地士子,亦没有跻身权力核心的例子。
要不然李斯也不会大老远的跑到秦国出仕,因为李斯明白,如果他呆在楚国,一辈子也只是一个小吏的命而已。
虽然自昌平君迁都江东以后,国内权贵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可这个削弱也是相对而言,楚国朝堂重臣仍旧是由国内权贵担任,其余士子,别说跻身权力核心了,即便在地方上担任县令的都屈指可数。
这是楚国的切肤之痛,可此病已经病入膏肓,无论是昌平君还是项燕,都无法诊治。
亦或者说,楚国的病其实是可以医治的,可昌平君和项燕却没有这么大的魄力去切除这个毒瘤。
说到底,昌平君在秦国多年,国内真正支持他的势力并不多,而项燕说到底只是大将之姿,对于朝堂争斗之事亦不擅长,也没有那个政治手腕,故而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楚国一步步的衰亡而无力回天。
现在,昌平君之所以欲和秦国联合,也只是昌平君等人只是想苟延残喘,至少不让楚国的基业断送在自己手中而已。
其实说到底,楚国是自己把自己玩死的。
要知道,春秋时期的楚国可是与晋国并列的两大强国之一。
晋、楚百年战争,争夺的无非就是天下霸主的名头而已。
可是到了战国时代,楚国就有些不适应了。
晋国一分为三,而只是三晋之一的魏国,当初就接连败楚,这使得楚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