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挽明>第506章 粮食问题的解决办法

听完了笪继良的报告之后,除了皇帝和户部尚书郭允厚之外,内阁其他成员都和钱谦益一般,都陷入了震惊。在这崇祯登基之前的大明内阁,日常的主要工作还是等待问题出现之后再试图解决问题。

可是随着各地统计局、税务局、物价局和粮食局的建立,内阁对于大明各地的状况倒是不再一无所知了,但从而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各地那些一直被地方官员拖延和掩盖的矛盾,清清楚楚的摆在了内阁大臣们的面前。

内阁自然不能学那些地方官员装鸵鸟,无视这些社会问题,直到它们爆发为止。毕竟有崇祯这样的皇帝在边上监督着,又有改革之后的内阁责任制约束着,想要混日子熬资历的官僚已经大多被剔除在了内阁之外。

但是想要在问题爆发之前解决问题,对于大明的官僚来说就是一个艰难的转变。除了一小部分官员进入仕途是为了变革这个世风日坏的社会外,大多数官僚都已经接受了大明官场长久以来的潜规则,混日子熬资历等着告老还乡当士绅,平安无事便是做官的第一要务。

事实上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任何改革都会被整个官僚集团视为无事生非的多事之举,而提出改革的官员则会被视为官场上的异端。

毕竟当年张江陵的改革已经让大明的官员意识到,所谓的改革就是抢夺官僚士绅的利益。这样的改革就算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对于官员们来说又有什么益处呢。

如果不是外有后金这样的强敌迫境,内有奢安之乱及各地连续不断的灾荒导致的平民暴动,大明的官僚士绅是绝不会默许崇祯推动改革的。

但即便是如此,没有感受到各种威胁的江南士绅,依然是反对朝廷改革的中坚力量。只有那些真正面临了社会动荡的北方士绅,才会转变了往日的态度支持改革。

可支持改革归支持改革,想要让这些思维已经差不多被四书五经固化了的官僚们去解决实际问题,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一筹莫展的。特别是今日面对如此宏观的一个问题,大明人口数量及年粮食生产量之间的矛盾。

如果崇祯现在随便挑一位大明官员出来询问:某地的粮食缺乏了怎么办?百分之百的官员都会回答:先由朝廷调拨外地粮食赈济,然后在当地兴修水利,确保来年的收成。

如果再问:若是外地的粮食也难以调拨,且兴修水利也不能避免下一年度继续干旱,怎么办?那么多数的官员只会说:尽人事而顺天命。少数的官员则是真正要求神拜佛,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了。

这样的回答,现在的崇祯已经不会感到意外和愤慨了。因为这些官僚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这些内容,在没有外力敲破他们的固定思维模式前,你就不能指望听到与众不同的回答。因为这就是中国士大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舍中华之外尽皆蛮夷…中华物阜民丰,岂是海外蛮荒之地能够比拟的。

在听了钱谦益等阁臣说了一些老生常谈的言论之后,朱由检终于出声制止了他们说道:“朕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听你们给朕讲什么大道理。

现在大明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这一亿八千万国民的吃饭问题,而不是奢谈什么以后。如果解决不了国民的吃饭问题,大明还有以后可言吗?”

钱谦益等阁臣顿时住了嘴,蒋德璟看了同僚们一眼,咬了咬牙终于开口说道:“陛下,按照刚刚笪侍郎的说法,我大明的粮食总产量固然是岌岌可危,但是最让人诟病的难道不是粮食分配不公的问题吗?

如果现在大明的粮食年生产总数能够平均分配到每个人身上,那么就算粮食总数不足,也不至于变成一些地区的百姓难以生存下去啊。

臣以为,在无法迅速提高粮食年产量的状况下,朝廷应当出具一些政策,调整粮食分配上的不公。比如减少地租和降低对于农民的贷款利息等等,让百姓手中留有更多的结余,以便他们抵抗灾害年景…”

听完了蒋德璟的建议之后,朱由检看了一眼沉默的众人后说道:“朕觉得蒋先生说的不错,朝廷不仅要关注粮食生产上的问题,同样也要关注粮食分配上的问题。各位先生对此有什么不同意见?如果你们有比蒋先生更好的主意,不妨继续提出来。”

皇帝补充的最后一句,顿时打消了几位阁臣想说的话语。他们虽然支持改革,但是对于这种更进一步的干涉士绅地主对于自家土地的经营权力及农村中贷款利息的限制,心中未免都有些不舒服。

不过想要让他们提出比蒋德璟更为有效的主意,这对他们来说显然又太难了。因此在皇帝的注视下,他们还是选择了沉默。

朱由检等待了几分钟,见到没人出声便张口说道:“既然大家都没有更好的建议,朕以为就照着蒋先生的主张,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处理关于粮食生产及粮食分配中出现的问题,以便粮食局能够更好的收储粮食。

嗯,这个机构就叫做粮食委员会,朕担任委员会的主任一职,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委员会可以直接呈报给朕处理。郭尚书、蒋先生、笪侍郎担任委员会的副主任,日常工作就交给你们来处理。

各位先生们对朕的决定可有异议?”

在崇祯的压力下,钱谦益第一个带头支持道:“陛下的决定很是妥当,臣没有异议。”随着首辅的出声,其他人也接连向皇帝表示了支持。

状态提示:第506章 粮食问题的解决办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