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还是许会长打破了沉默:“黄会长推论的不无道理,只是现在仍然是猜测,并没有类似的文物出土来佐证,当然,如果能够把此观点大面积推广,即使最后不是和氏璧,也达到了宣传灵璧石的目的,这样的尝试未尝不可。”
现场掌声响起,黄会长总算松了口气。
这许会长说话滴水不漏,九龙也频频点头赞许。
许会长此次灵璧石产地之行,虽然没有收到好货,也并没有失落感,第二天早早的,就踏上了回沪之路。
九龙这次来到灵璧石产地,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不旦见到了名石,还见到了不少专家,对灵璧石整个产业链也有了直观认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九龙在想,灵璧石产地的很多做法,是完全可以复制到九龙璧身上的。
在回沪路上,九龙也问了不少古典赏石的鉴赏方法。
此时,许会长的车正在沪蓉高速上行驶着,临近无锡的时候,九龙脑海里突然闪现出“太湖石”三字,便问许会长,“太湖石”是不是产在太湖?
许会长笑了:“说是也不是,要不,我带你去苏州看看吧,你就知道太湖石是怎么回事了。”
九龙纳闷了,太湖石不是在太湖吗?怎么跑到苏州去看呢?
许会长笑笑,太湖是有太湖石,可真正经典的太湖石都在苏州园林里,你到时候看看就知道了。
九龙很好奇,在开往苏州的路上,九龙问了不少太湖石的问题,许会长也耐心解答。
原来,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
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
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太湖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
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
相对而言,石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侵蚀,比如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软松的石质容易风化,比较坚硬的地方保存下来,这样在漫长岁月里,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条件下精雕细琢,逐渐形成了曲折圆润的形态。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区很广,在适宜的构造、岩石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均可寻找和开发出类似江苏的太湖石。
据《清异录》载:太湖石在五代后晋时代开始有人玩赏,到唐代开始特别盛行。
唐代身居相位之尊的牛僧孺就是一个酷爱收藏太湖石的人。
他在府第归仁里和南郭的别墅收藏太湖石极为丰富,白居易称他“休息之时,与石为伍”,甚至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石,爱之如儿孙”的地步,可见其爱石之深。
白居易曾写有《太湖石记》专门描述太湖石,《云林石谱》中也专门有记载,而发生在北宋末期的“花石纲”指的就是太湖石,从而引起了农民起义。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太湖石有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园林名石。
太湖石除天然形成的以外,也有匠人参与加工的。
据明代林有麟著《素园石谱》记载:“平江(今苏州)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置于急水中舂撞之,久之如天成,或以熏烟,或染之色”。
北京圆明园中“青莲朵”原为扬州名石,也是太湖石,乾隆御题“青莲朵”,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移入北京中山公园。
太湖古称震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苏浙两省的交界处。约在百万年前,太湖还是个海湾,后逐与大海隔绝,变成了内陆湖泊。
受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其面积日趋缩减,水位渐渐降低,湖底的石灰岩长期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水的溶蚀,逐步形成太湖石慢慢潜出,在唐代已有开采,后世继之。
太湖石按产地、分布、石色、规格、应用的不同可作如下分类:
按分布在长江南或北,分为南太湖石和北太湖石;
按是否产于水中或陆地,分为水石和旱石;
按石之色彩,分为灰太湖石、黑太湖石、白太湖石、红太湖石、黄太湖石等;
按规格尺寸及应用,可分为园景置石、假山石、盆景石、供石;
按观赏性质,分为孤赏石、组景石。
很快的,来到了苏州高速路口,宝马车便直接往苏州留园开去。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
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