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李旦这样消极悲观的人,面对未知的时候,往往都做了最坏的打算,这时候的李隆基走进来的时候,李旦的心中有很多的预设,比如他是不是来和他摊牌想要太子之位,尽管几天前,成器出乎意料地主动要退出太子之位的竞争,但李隆基不一样,何况,他在太平的不断暗示下,疑心之前群臣的请奏很可能是李隆基指使的。
他的三郎一身绛纱白襦,金钩革带,不是太子,已经是皇太子的模样了。不,应该说,已经是一个准备好接受江山的未来君主的模样了。
然而就在李旦还在纠结怎么样答复他关于立他做皇太子的请求的时候,李隆基忽然在他面前跪了下来:“父亲,恳请您下旨,立大哥为太子!”
李旦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差一点没有从位子上跌下来,这种震惊远超过李隆基告诉他,他想要做太子。
“三郎,你这是干什么!”李旦站起来,要去扶李隆基。
但是李隆基却跪在地上不肯起来:“父亲若是不答应三郎,三郎就不起来。”
“三郎,这几日,朝臣们日日上书,都是奏请让朕立你为太子的,你莫不是怪朕没有早早下旨定了此事?”
“父亲,这都是儿臣的过错,太过恣意张扬,才给了朝臣们这样的误解,儿臣从没想过要当太子,自古以来长幼有序,大哥为太子,顺理成章,儿臣定当尽力辅佐。”李隆基言辞恳切地说着。
若是此刻站着的是武皇,肯定会勃然大怒,认为他们耍心机试探她。
但是,此时的皇帝是李旦,听到李隆基这么说,不由得心生感动,双手扶起李隆基,动容地说:“你们兄弟二人彼此谦让,朕很感动。为父一直疑而不决,并非对你们二人有所顾忌,而是家国大事,不得不慎之又慎,三郎的苦心为父明白,再给朕些时间,让朕好好想一想。”
……
太极殿上,讨论继承人的时刻到来了。
上次讨论继承人的时候,龙椅上坐着的,还是如今已经作古的中宗李显。
当时事件的主角,无论是李显、安乐亦或者上官婉儿,此时都已经不存在了。
尽管李旦登基之后,下旨大赦天下,以往和韦氏集团有牵连,但是没有参与谋逆的,都既往不咎。
不过,那也仅仅是套路罢了,毕竟少帝在时,和韦氏有瓜葛的一众官员和门徒,都被李隆基和太平快刀斩乱麻地肃清殆尽了,没有死的,也贬谪他地,不复录用。
只有极个别“生存能力”特别强的,比如窦怀贞之流,当时攀附韦氏,娶了韦氏的乳母,被讥讽成国赩,一听说韦氏事败,立刻杀妻谢罪,竟然只是被贬为濠州司马,竟然依然活了下来。
所以此刻,李旦放眼望去的,早已是大换血之后的朝廷班底了。
“今日召诸位爱卿来,是想和诸位商议下,东宫之位,谁可?”李旦说完这话之后,听着的群臣并没有议论纷纷,亦或者眼神交集,仿佛都已经心中有了答案一样。
此时,中书舍人刘幽求从容站了出来,回答着:“皇上,臣认为,能够解除天下的祸患的人,理应享受天下的福泽,平王拯救社稷江山于危亡之中,解救君亲于罹难之际,lùn_gōng最大,语德最贤,若立平王为太子,定能使天下安心,子民拜服。”
刘幽求说完,群臣纷纷附和。
太平此时望向和她一起率领群臣在朝堂之上的李隆基。
他面色沉静,看不出什么。
不过此时的太平公主心中有着自己的盘算,并不打算站出来反对这个提议,因为,她认为,如此群臣一致地推选李隆基,会越发让李旦觉得这事是李隆基在操控,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只不过她所不知道的是,李隆基已经提前向李旦推辞过太子之位了。
有了这个举动,李旦对此情此景的理解,并不认为是李隆基谋夺太子的位子,反而是众望所归。
正当太平信心满满地等着李旦发怒的时候,等来的,却是李旦欣然接受了群臣的建议:“大家如此齐心,朕甚是欣慰,平王之功,有目共睹,当立为太子。”
李旦此话一出,李隆基立刻跪在地上,朗声说着:“臣叩谢皇恩,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隆基这么一说,所有人都刷地一下跪了下来,一齐高声呼应。
太平也不得不一齐称颂皇帝英明,只是低下去的头强忍着不甘,不明白这其中出了什么岔子。
……
荒废了许久的东宫,终于迎来了她崭新的主人。
万象更新的时候,李隆基再三邀请安金藏去东宫一趟,加上刘幽求的软磨硬泡,安金藏只好离开土屋,跟着刘幽求入宫去了。
高力士一副大管家的模样,忙前忙后,张罗着东宫的各个事宜。
他们到的时候,李隆基不在,安金藏眼前所见的东宫已经和记忆中很不一样了,因为李隆基想法多,要将东宫好好加以修缮调整。
所以此时的钟绍京,原来的宫苑总监,正指挥着一众工匠,忙碌地修整着。
这里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唯独钟绍京看起来闷闷不乐。
钟绍京的事,安金藏听说了,他是发动政变的主要人物,lùn_gōng劳,入阁拜相情理之中的事,但最后却只封了一个工部尚书,其实,说到底,比宫苑总监也就好了一点点,还是管后勤的老本行。
刘幽求注意到安金藏看着钟绍京,搭着他的肩膀小声说:“绍京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