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草原黑暴>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帝国荣光照耀四海(二)

华军与罗斯大军的最后对决,在清晨拉开了序幕。三寸人间 经过一晚的袭扰战,华军左二丫部撕裂了罗斯大军左翼防线,该部王贵曦小队更是无意间引爆了罗斯人库存*车,不仅炸死了罗斯国王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还瓦解了罗斯人回撤到高加索山的企图。华军参谋部是在总攻后才得到罗斯国王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在夜战被炸死的消息,特别是皇帝得知制造这起爆炸的惹事精把总王贵曦是王二木的曾孙时大为振奋,他连连称赞王家后辈人才辈出。既然王贵曦已经在这场战役立有功,皇帝张平安下旨召见王贵曦小队所有人。皇帝张平安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将这个孩子从凶险万分的战场撤下来,还不会落得个临战脱逃的坏名声。而今日总攻的主力是有着五万人马的利刃营,都统领胡明信心满满地要在决战痛打落水狗。

华军左翼主攻大军由亲兵营杜叶河部负责,一支支骑兵如同奔涌的黑色河水蜿蜒前行,他们要切断罗斯大军前往西面黑海的退路。右翼除了打了一夜困顿不堪的左二丫部守卫已经攻占的敌营外,火狐营刘冲部二万战兵加入其阵营。皇帝张平安还指派严诚部前出至右翼军团正北,对罗斯主营残余势力进行威压,并在适当是时候攻击其东面。作为山地部队的森林狼田鹏部,在昨夜已经开始向北方穿插,攻击罗斯逃亡高加索山脉的残兵败将。亲兵营高成功部被派往了主营西面,他们的骑兵要巡视黑海沿岸地区,防备奥斯曼人可能的登陆影响正面决战。现今正面路战场的主力是利刃营五万六千人马,配以亲兵营赵光明部作为今天总共的主力。同样是打了一晚的天熊营罗天部依旧护卫进攻大军的后方。而皇帝本人以及参谋部,以亲卫营和亲兵营杜亮部为核心作为全军预备队。

罗斯大军因国王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重伤死亡后陷入暂时混乱,在太子彼得阿列克谢耶维罗曼洛夫接掌统帅后,残余的数十万罗斯大军渐渐汇集在一起。按照彼得的想法,昨日大败之后罗斯大军主力并未遭到毁灭,至少短期内还有自保的能力。太子彼得太过年轻又缺乏大规模作战指挥经验,他想当然地认为,只要罗斯人能步步为营节节抵抗退往北方的高加索山脉,将能利用那里的复杂地形掩护残余大家回撤老家。彼得之所以不能马撤退,是华军采用紧逼战法不让罗斯大军脱离接触,进而造成罗斯大军不能轻松撤退。罗斯新统帅彼得还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那是在危机时刻舍不得抛弃拖累行军的罗斯老弱妇孺。高加索山脉的主要山道被华军破坏,并不是说罗斯人完全没有了退路。其实高加索山脉有很多需要翻越险峻的山头,能跨过天险躲避华军的追杀。

只是这样冒险撤退不仅需要决策的勇气,还需要统帅敢于舍弃一切拖累,哪怕是自己的家人也需要丢给敌人。在华帝国的历史不乏这样的果决统帅,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对决时父亲老婆被俘,项羽在阵前威胁刘邦要把他们给烹煮熬汤。让项羽没有想到的是,他遇到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刘邦,结果是流氓刘邦向项羽讨要做好的人肉汤,搞得西楚霸王项羽没有了脾气。罗斯太子彼得面对当下危局并没有抛弃老弱妇孺的勇气,他更多的是考虑一旦放弃老弱妇孺和受伤的伤兵,对罗斯大军军心士气的打击。彼得的好友兼参谋萨沙也多次向彼得进谏,希望彼得能照顾好罗斯国未来的希望。毕竟罗斯王国在数百年时间被蒙古人统治,他们的族人遭受到太多的屈辱。

要说罗斯太子彼得还是一个很有能力之人,他在接掌统帅的短视数个时辰内将各处散兵聚集在一起。罗斯人放弃了两翼把整个大军汇集成为一个整体,以路一个不知名的平缓小山为核心,布置了一个占地约四十余里的圆形军阵。朝向南面的主阵以其精锐步兵十万,东西两个方向分布着十六万步兵和二万骑兵。正北方向是罗斯军阵主要防御地带,彼得下令将五万步兵和三万骑兵聚集在此。与此同时,彼得任命自己的好友萨沙带领最为精锐的三万骑兵配以二万步兵,在主阵北方十里建立接应军阵。这个呼应军阵游离于主阵,又能与主阵互为犄角相互照应,是一个较稳健的用兵之策。罗斯大军在昨日战争火炮损失过八成,他们残余的四十门火炮因*短缺几乎成为摆设。罗斯新统帅彼得还下令,将营寨所有牲畜全部宰杀充做军粮。

在太子彼得努力下,罗斯大军一扫昨日兵败颓废,只见似海军阵旌旗高扬士兵不顾脸和身的血污,以坚定的神态视死如归的勇气再次走战场。罗斯军阵正心躺满了伤兵,不能战场的妇女和老人在此生火做饭照顾伤员。稍微大一点的男孩也被召集到一起,他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由太子身边的近卫分发残破的战刀和盾牌。这些被选即将走向战场的男孩们的脸印着恐慌茫然之色,罗斯老兵分发武器时几乎是强塞进他们手里,拿到武器的孩子会被老兵扒拉着推入下一堆人群。只要拿到武器的孩子会被轻伤老兵教导使用武器的技巧,招数不多全是些进攻防守的战场实用技法。连不知愁滋味的孩童都预感到灾祸临头,他们不再玩闹静静地蹲坐在自家老人身边,眼神流露出不确定的惊慌神色。在孩童们的视线范围内,是一堆又一堆数也数不清亚麻白布包裹的尸体,白色亚麻布被血水侵染令人不敢久视。

与罗斯人紧张等待大战来临时的心态不同,


状态提示: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帝国荣光照耀四海(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