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仙侠修真>我有一个小世界>第一千零五十章 订婚(一)

订婚,又称婚约,依照我国民间习俗,通常结婚前先有订婚之仪式:订立婚书、交换礼物、或立媒妁人等。但依照我国现行法律,订婚并不是结婚前必备之程序,不经订婚之婚姻,不失其婚姻之效力。

订婚礼的功能是将双方的婚姻关系用礼俗的方式加以确定,并以之获得社会承认和监督。男女一旦正式订婚,男女双方都要对这种关系负起一定的道德责任,婚约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情。

如果发生婚变,便得经由双方协商或外人调解。协商调解不成,要废除婚约一般也要通过一定的场合公开宣告,或登报声明,否则就被视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如发生送彩礼方面的经济纠纷,经协商调解不成的,可向法院“打官司”。

城市的订婚礼中还有一些细小的礼俗。由于男女双方自主婚姻的程度很高,为了防止在他们宣布订婚计划前父母还未见到自己的订婚对象,因此,当两人感觉他们的关系最终会发展到结婚,便安排一次与父母见面。

如果因为地缘关系,没有机会让父母见到自己的未婚夫或未婚妻,那么,两人就用电话、信件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在告知订婚前,向家人提及他们的特殊关系。

未来的新郎并向未来妻子的父母解释他的生活计划和建立家庭的安排,这种谈话始终是新郎对新娘父母表示尊敬的一项重要证明一种不能忽视的礼节,这种礼节相当西方的求婚。

订婚是社会仪式的一种,有订婚典礼,告知大众此对情侣双方已心有所属,并准备步入结婚阶段。东亚传统的订婚仪式称为包括纳采、纳征、下文定,现代多简化至只保留纳征。

男女订立婚约:结婚前的约定,订立男女之间的婚约。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

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

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在现代社会订婚在法律上是属于一种契约行为, 这是一种身分契约。此身分契约具有几点特性:

1,婚约的订立不得代理,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亦即。婚约必须男女双方彼此合意才可成立。

2,具有法定的订婚能力者, 才能从事订婚行为。法律上对於订婚 能力的界定是以年龄为标准:男满十七岁,女满十五岁即具订婚能力。若违反此规定而订立婚约者, 此婚约并非无效,只是当事人或法定代理人得向法院请求撤销。

因为。不满二十岁之未成年人,其婚约须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3,婚约不得强制执行。婚约固然应该遵守,但也应遵照男女双方当事者的意愿。若有一方不能够履行时,不能强制执行。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仍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哦!

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宗,将前往某chù_nǚ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红包:出发前贡礼官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所谓“吃米香,嫁好婿”,所以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准备四色糖的意义:四色糖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登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


状态提示:第一千零五十章 订婚(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