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络游戏>暗黑大宋>第452章 一路向北(上)

“曾公,庆州战况如何?”杨绘问。

接到诏令,他仅用了三天时间便从开封骑马赶到了长安。

一千里路,三天时间,够拼命的了。

或者有人质疑,这个速度若是骑马不算拼命,只能略算是比较快。但比较一下大苏,从黄州到汝州的路况岂不比白豹城到安疆堡的路况更好?而且也不过几百里路。但为了舒服,非要乘船顺长江而下,再转到大运河,结果半途很是凄惨……再如比文彦博接到赵曙诏令去长安,走了大半个月还没有到潼关。俺老了,得坐车,并且不得颠簸,那岂不是慢了?

所以作为一个生活比较享受的士大夫,以这个速度到达长安,算是一个奇迹。

曾公亮通过这一点,马上就甄别出杨绘的立场。

尽管曾公亮老了,也不能小看曾公亮的智慧,就象赵顼与韩琦斗智斗法,他隐在暗处,不公开得罪韩琦,却暗暗下了一些套子,最后与赵顼联手逼走了韩琦,终于真正走上一号首相之路。

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保守派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对声中,曾公亮为了保住地位,选择了妥协,这才退出权利中枢。

可不管怎么样,他比杨绘要强得多。

自己不能装傻卖疯,说我不知道,那你还不致仕干嘛?

也不能说知道。

不要看王巨打得极其光彩,可能憎恨他的大臣反而会更多。

无他,苟安才是士大夫主流的认识。

可能后人看到这段历史,觉得想不通。实际它自有原因,一是宋朝从开始就是守内虚外的政策,于是造就了士大夫本身的自我洗脑。

在这个宗旨下,重文轻武、将从中御等等政策一起出来了,因此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差,结果每战每败,败得越多,士大夫越是反对战争。

所以自澶渊之盟开始,再到宋真宗五路伐夏失败,苟安派渐渐占据上风。庆历三大惨败发生后,苟安派终于成为主流。

不要问原因,原因很多,失败了怎么办?就是大胜,西夏穷凶极恶,不顾百姓生死反复地发起报复性战争怎么办,就算一胜再胜,因为战争带来的开支,财政压力怎么解决,百姓能不能承受得起?或者说辽国在边上又来参和一脚,又当如何?这样想得越多,越不敢打。

反正将两个时空对叠,形式几乎一模一样,连外部压力都差不多,比倭国更流氓不守信用的西夏,不亚于美帝的辽国。只不过宋朝疆域更小一点,挤地皮与财政、科技、文明,是站在了世界巅峰,也稍稍强硬一点。

当然,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财政,可是富裕了,也不意味着国家就能强大,那怕象宋朝这样,经济占据着世界的百分之六十!

这小子为了王巨那个莫明其妙的和平协议,这么拼命地跑到了陕西,可想他的立场。

曾公亮岂能说知道?

说知道了,那么这小子会暴跳如雷,自己又如何表态?支持杨绘,不要搞错了,那必然会得罪皇帝。不支持杨绘,说不定文彦博等人,又要给自己喝上一壶。

并且这小子为了博出位,胆子贼大。

因此摸清楚杨绘的来意,曾公亮又理清楚了自己的思路,他慢条斯理地说:“听说前方又打了起来。”

“不是议和了吗?”

“难哪,那个梁乙埋几乎举西夏一国之力,发动三十万大军而来,可是数次惨败,损失惨重,他如何甘心议和回去?”

“曾公,能否详细说一说。”

“元素,老夫乃是判永兴军。”曾公亮道。

其实细节曾公亮不清楚,消息也延迟,比如今天柔远寨之战,他在长安城中还没有听到。不过有的还是知道的,比如蔡挺奇袭天都山,昨天的马岭川之战。

而且蔡挺与王巨派出报信的驿卒,已经离开长安,前往开封了。

然而曾公亮不愿意说出来。

杨绘无奈,不能说曾公亮说话粗暴,他判永兴军,管的就是永兴军的事,如果将手伸到庆州,最后结果就可能会扯皮。

看到天色已暮,只好先行休息。

但曾公亮也有些糊涂,为什么皇上会派出这个人去庆州主持议和?

很没有道理的,是战是和,他是站在中立立场,之所以配合王巨,并不是因为他支持战争,或者说支持王巨。至少现在的王巨,不会让曾公亮放下身架去折交。

这个原因主要是赵顼,赵顼是主战派,并且是西夏主动入侵,如果曾公亮不支持,而掣肘王巨,反馈到皇上哪里,曾公亮也会喝上一壶的。

所以赵顼让杨绘来到西北,让曾公亮想不明白了。

而另一边则正在喊话。

归娘浪埋带来的全部是蕃兵,所以用党项语喊的。

当然梁乙埋不会进城,但这却将他恶心了。

这便是王巨有意的安排,将梁乙埋放回去,会让西夏增添许多变数。人死了,不管对错,都是烈士。就是抓住了又如何,为了“国际友好”,宋朝还不是乖乖将梁乙埋释放回去。于其这样,不如现在就释放,那么不管未来产生怎样的变数,对宋朝都会有利。

羞侮又如何,梁氏为了当政,同样还不是用宋朝立威,一再羞侮宋朝。

现在王巨所做的,也不过是用彼之道,还彼之身。

梁乙埋带着手下亲信,向侧面的小道逃去。

不但他,现在许多夏兵全部炸营,往这些山道小道逃去。

燕达进了城,姚麟、秦渤进了城,高永能、归娘浪埋也进了城,


状态提示:第452章 一路向北(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