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络游戏>暗黑大宋>第818章 致命之旅

当时王安石将王巨调到条例司,王巨却很不“识相”,后来王巨去了庆州,大捷后遭到文彦博等人的打压,王安石缄默,所以两人关系十分疏远。但让蔡卞如何回答?

王巨又说道:“介甫公变法,据他的说法,有两个目标,填补国家亏空,充盈国库。这一条他确实做到了,而且连我也享受到他的恩惠,如果不是介甫公变法,西北两次惨败,即便我发起银行司,还不知那一年才能将财政扭转。没有充足的财政,西北连番大捷根本就实现不了。”

“第二个用意则是民不加赋而国自用,实际就是用一些合理的方法,在不加赋税的基础上,增加国家收入。可这一条,介甫公确实没有做到,有的变法确实是好的,但许多变法,确实是敛财。”

“再者,国库充盈做什么?只有两个用途,一是宽民,介甫公可没有推出什么宽民之措施,为何,乃是为了第二条,强国!然而既知强国,为何连王韶也要打压?要知道王韶在前线为了国家,亲自上阵,这才受伤,背疽发作而亡,但官家的玉带,赠予的却是介甫公。难道因为王韶不同意在熙河征两税吗?”

当然,成也是王安石,没有王安石支持,王韶无法顺利开拓熙河,但败也是王安石,没有王安石,王韶不会愤激而死。

然而王安石是如何对待王巨的,不仅在军事上,经济上王巨同样有作为,仅仅是因为不支持王安石,王安石便坐视了文彦博对王巨屡屡打压,如果不是王巨有手段,早就成了第二个张亢。

那么还谈个鬼的强国!

“不过我想说的是,武将武臣地位在我朝已经很可怜了,若是平庸的武将武臣也就罢了,象一些有能力的武将武臣。国家还得要想办法保护之。即便我这次下去,侥幸得功,北方还有着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呢。”

但同样不能怨王安石,身在局中了。谁有那么长远的眼光?当真个个是演义中的诸葛亮刘伯温?

不过王巨也做了一个公平的评价:“虽我与你外父道不同,但你外父的操守无可挑剔,而且国家确实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

王安石一生有功有过,六分功,四分过吧。这就是王巨对王安石的评价。

随后王巨在中书略略处理一些公务,便去了京城东南的储仓区域。

夏收到来前,王巨下了一道命令。

首先将陈粮一起出仓,准备运到陕西路。

王巨用了宋太祖平北汉的策略,赵匡胤三打太原不下,由是想出一个主意,你们北汉不是人人皆兵吗,俺们每次出兵,都将你们北汉大批的百姓迁徙到宋境,最后连百姓都没有了。看你们还能出动多少兵力?所以最后北汉只有几万户百姓,赵匡义一二三便将太原拿下了。

现在王巨也是这么做的,拿下灵州后,宋军强行将灵州到萧关这一地区的百姓向萧关驱逐。

然而这些百姓迁徙到渭源后,最少不能让他们饿死吧。

况且今年西北已经发生与即将发生多场战役,这也意味着会消耗大量粮草。

因此这些陈粮出仓,陆续向陕西路调拨。

其次所有储仓清空之后,于下面铺生石灰,再铺苇席,用于防虫防鼠防潮。

因为阿里骨背叛了。也意味着未来战争规模更庞大,更要命的是王巨的时间紧张,必须在两三年内将这两国解决,粮草无疑就成了重中之重。

这也是前线兵力那么紧张。王巨也没有让前线主将抽调大量强人壮马进入军中的原因。夏收到来了,这十几天若是耽搁了,将会浪费大量粮食。一斗粟在陕西价不过十文钱,一斗麦不过三十文钱,然而从中原运过来,那怕用了大量战俘做劳力。每斗成本也达到了两百文,这还算是王巨调度有方的,庆历战争时,因为时间紧急,产生大量浪费贪墨,每斗粟调到前线能达到四百文钱,最高时能超过一千多文钱!而且许多粮食还是腐败霉变的多年陈粮,或者粮食里掺杂许多泥沙。

然后文臣们说前线将士懦弱,吃着这样的粮食,将士还有心情作战么?

也就是每一户人家粮食没有收上来,最少十石小麦吧,那怕五石小麦,也有四十斗了(一斛十斗,一石未必十斗,斗斛是容量单位,石是重量单位)。四十斗小麦从陕西路收购,只要一千几百文钱,如果从中原调运过来,那将是八千多文钱!

这道命令不但在京城储仓执行,全国各地,特别是西北各储仓,同样也在执行着。

因此王巨刻意看了一下各仓储的执行情况。

看了许久后,甚至当场处罚了几名失职的胥吏,随后就去了利民监。

熊本也要去陕西路的,不过暂时章楶还要留在陕西路与王巨配合,巩固前段时间的战利果实。大约到了秋后,章楶才会去陕西路,熊本这才离开京城,那时沈括才能去工部。

但因为永乐城之败,估计沈括这个工部侍郎的官职,也到头了。

在这几个月内,沈括依然会继续主持着利民监,以及各种研发。

王巨刻意过来,就是给沈括与一些匠头,解答疑难问题的。放在具体的实践上,王巨可能也不大清楚,但理论知识,却是无人能及王巨的。然而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研发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利民监正在调试新式织机,一旦正型后,就要开始替朝廷大肆制造新式织机,运到南方。

王巨将沈括以及各匠头一一召集,让他们有什么不懂的


状态提示:第818章 致命之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