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小雅的天空>打开那道窄门

终于写完了,整整25万字。

自小爱看书,也爱写东西,很多同龄人小学时都为写作文发过愁,总是搞不明白什么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种所谓的作文六要素,各种各样的作文书买了一堆,最后考试,还是写不出个东西来。

自吹自擂一下,儿时的记忆中好像的确没为这事儿发过愁,五年级时参加了一个什么作文大赛,还拿过奖,我记得那个老师说这篇作文看起来是出自初三学生之手,很是为此得意了好几年。谁料一语成谶,这辈子果然就没上得了初三(我是指普通中学的初三,后来去足校上的虽然课程相仿,但是属于中专预科了)

第一次诞生写长篇的愿望是16岁那年,读了郁秀的那本《花季雨季》,感慨颇多,得知作者不过也是一个高中生之后,萌生了要将足校的生活写下来的想法。后来写了几个星期,有上万字了,突然发现自己入门很宽,但是路却越走越窄。

余华在《兄弟》的后记里说,其实开始的范围越宽,写作之路也许也就越窄。

总之那次的尝试并不成功,16岁的年纪,根本驾驭不了长篇,也没有一个主题,别说想突出什么表现什么,写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16岁能有什么思想呢?写足校生活,即便是记流水账,也要等毕业啊,四年的足校生涯,我那会儿才经历了刚刚四分之一。自己都不知道明天会如何,谈何给书中的人物安排结局和命运呢?

再次拿起笔写长篇,已经是两年前了,之前的十几年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是一来前几年一直不够安定,总是在为明天担忧,自然无心他顾; 其次是我所熟悉的校园和青春题材,已经泛滥了。我还记得大学毕业前三天的夜晚,蜷在体大附近的小平房里,含着眼泪读完孙睿的那本《草样年华》,为大学时光的转眼流逝唏嘘不已。仅仅三个月后,发现书架上已经摆上了《草样年华2》、《草样年华3》,还有数不清的《花样年华》、《树样年华》、《果样年华》等等,于是我不再唏嘘,毕竟大学只上了我一遍,最多算qj,如果把这些书再看一遍,那就等于被轮了。

没有好的立意,写什么都是扯淡。抓住一个好的题材,找好切入点,即便写条狗,或者狼,也能让人不忍释卷,姜戎的《狼图腾》就是如此,那也是让我看得如痴如醉的一部小说。

2005年的一次出差,在去广州的路上,道听途说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构成了今天这部小说的主要梗概:一个女孩,被人qj后,走上了风尘之路,但是她一直没有放弃,最终不仅成功洗白了自己,还向当初qj她的那个人报了仇。

另外还有一个故事,记不得哪里听来的,说一个很漂亮,但是家里很穷的女孩子,为了尽早赚取到去美国留学的几十万学费,在深圳做了一年多的小姐,但最终她成功了,据说现在是某跨国公司的高管,那一年的风尘岁月,自然也没有人会再记得。

从《给我一支烟》开始,已经有不少写跟这个群体的女孩子谈感情的书和影视作品出来了,但是似乎还没有听说过哪本书写她们的奋斗和自我救赎的(而事实上这个群体也很难出现这样的情形),于是我把听来的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准备搞个励志的题材。

故事梗概有了,剩下的血肉,那是彻底的一个大杂烩,从女主角的名字,到生日,还有文中的几个日期,地点,都出自我身边和我曾经历过的的一些渊源,因此某些好朋友们看到小说中的某个桥段时,应该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具体就不细说了。不过有一点可以透露:我的确遇见过一个极美女子,她就叫小雅,当然,仅仅只是用了相同的名字。

从一个女孩子的15岁开始写,这是一道很窄的门,但是,门后的路是越走越宽阔了。除了叙述故事本身,我很刻意地突出了坚持、隐忍和追寻梦想这样的理念以及一种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状态,这都是我内心深处所崇尚的,我把我所希望的,一个完美女人所应有的特质,毫无保留地加到了小雅身上,她本身并不完美,但是她曾经的经历,使得她在我心中,成为了完美。一个没有经过沧桑的女人,从来就不是我的菜。

开始动笔的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驾驭长篇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小说中的叙述成分非常多,这让我可以很好地控制整个情节的走向,这一点我是学习了海岩和余华的写法,缺点则是人物刻画得不够鲜明和直接,但毕竟有几部作品能像《红楼梦》那样通过大段的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不同的性格特点呢?曹雪芹是真正的大师,学不来的。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在铺设叙事路线方面是有一定天赋的,很多伏笔的安排都能够呼应上,基本没有什么细节方面的硬伤。

而这是殊为不易的,因为这部作品完全基于现实,小说中的城市、街道、地名,包括一些大事件,可以说除了人物,其余全是现实存在的,就连主角从苏州去北京所乘坐的火车车次,也经过核对过才写进去的,因此才会有一些看过草稿的人,追问我是否真的有小雅这个人。这是我喜欢的写作方式,但也是难度所在,因为所有的情节设置,都需要反复核对,尽管这不是推理小说,但“逻辑”是永远绕不开的主题,因为在我的作品中,人死不会复生,时光不可倒流,上海飞往名古屋就得是三个半小时,而复仇的过程,也不是


状态提示:打开那道窄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