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性善看到皇帝这么谦虚,对待大臣这般不耻下问,他也被感动了,于是他将自己所能想到的全部写了出来,洋洋洒洒有好几千字。写好以后,陈性善将它进献给皇帝。
朱元璋看了,虽然觉得陈性善提到的这些事情和解决方案都不错,但当时还不是实施的时候,于是褒奖之后,暂时备案起来束之高阁了。
但是陈性善却颇为较真,等了一段时间,看到有关部门根本就没动,自尊心有些承受不住了,有一次上朝时他向朱元璋进谏说:“陛下您不嫌弃臣下我不贤,我呢勉强充作了一回顾问,小臣我有幸听到陛下答应小臣一定照着执行。可没多久就停下不做了,做事怎么犹如反掌那样快地反复,这样,凭什么取信于天下?”
朱元璋听到后,由于没有一点准备,愣了半晌才想起来,不由满脸通红,心里那份恼怒就不要提了。
一个大臣因为皇帝没有按照他提的建议去做,居然会在朝堂上逮住了皇帝,喋喋不休地责问个没完;他忍了又忍,还是没有恼羞成怒。因为当时正在筹备御驾亲征,朱元璋需要一个宽松的政治气氛。
强忍着不愉,向陈性善解释了一些原委,因为朱元璋要透露了一个信息:朝廷的政治气氛还是相当之宽松。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安抚了其一阵时间,陈性善算是尽了不少心,也因此当了一任礼部尚书。
朱元璋在责任心的规范下,生活了几十年,但是到了天下即将太平的时候,却犯了一个难,使朱元璋再也端不起那副从容的架子,不再去想天下为公了。
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很可能造成他的努力成为白费。这一切都是朱元璋不想看到的。
就像有人说过的一样,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非是为了那块地而已。而朱元璋现在是最大的地主。
他解决了内患,大明境内已经很久没有进行过战端出现了。最近的战争也是在几千里之外的印度和蒙元旧部买的里八剌领导对奥斯曼帝国的征伐。
在自己亲自统帅的指挥使都司制度,牢牢的控制住所有的武装力量,在大明境内基本上没有超过一千人的非皇权武装建制存在,就连是最受信任的藩王,王府护卫武装也不过是八百人左右。
这样避免了藩王坐大,但是这样做,无疑削弱了藩王们的震慑力。为了弥补这一点,朱元璋规定了各地都司要维护藩王们的利益,只要是不违反大明律,其余的事情都以皇室成员为优先。
即便是这样。藩王们依旧要仰仗都司中人的鼻息做事。也幸亏朱元璋当初制定都司制度时,规定了指挥使的任期为五年,不得连任两届。如此以来,地方上最熟悉情况的仍然是藩王,保留了一些颜面。
都司指挥使卸任后不得在朝中任职。最多再大明五军都督府或者军事学院中顾问。藩王超过四十岁之后要回到京师宗人府中议事。这样以来,造就了大批被迫告老的官员和藩王。而朱元璋还刻意的促成致仕指挥使和归京藩王的联姻。这样以来,可以消化掉许多致仕指挥使,让其以皇亲的身份进入宗人府议事。
而朱元璋也密切的观察着宗人府的一举一动,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情势已经十分明朗了,大明在皇帝集权的情况下,内阁、宗人府和六部三足鼎立的状态已经形成。
在这么多年中,他不断的调整宗人府和内阁中的各派系人员的比例,此时宗人府成员已经超过了二百人,而内阁也根据需要扩充至十七人。一切都在按照朱元璋心中想象中那样发展。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问题,这个他最感到头痛的问题。
在朱元璋的设想中,随着种子的改良,亩产的增高,农民的生活平稳,而赋税也会随之而增加。
在朱元璋的设想中,随着自己的鼓励商贾,发展海上贸易,大明有了平稳的经商环境,相对又给了部分商贾步入官场的机会,那么商业税赋也会随之而增加。
做到了设想的一切,那也应该如设想中那样,大明应该十分富庶,国库充足,粮食满地了。事实中也是如此,大明逐渐繁荣起来,但是朱元璋却发现了一个无可争辩的结果。
大明现在私产遍地,朱元璋删除了部分逾制之罪,让有钱人可以尽量的兴建高楼、园林。在苏杭、扬州等很多地方,出现的一些园林竟然比紫禁城内还要奢侈,而这一切都让来自于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觉得不可思议。
但朱元璋还是感觉到不利,特别是他几次的微服私访,却发现,大明境内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百姓依旧是仅仅温饱,家里还是没有余粮,虽然比之蒙元时期的生活好了很多,但是距离朱元璋的希望还差的很远。
而国库自然是十分充足,朱元璋当初守财奴似得强制发行大明宝钞,在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金银,随着时日的渐长,大明上下也习惯了宝钞的使用,对于金银只是作为制作饰物、器皿的原料,和玻璃基本上同等看待。
本来在另一个时空中已经习惯了纸钞的朱元璋,此时得到了空前的满足,但是发展经济远远不是改变民众使用习惯就能做到最好。
朱元璋此时才感觉到,自己满库的金银,并没有起到使国家富强的作用,而是宝钞提举司多年上奏的折子引起了他的注意,朱元璋才发觉到,虽然宝钞不断的印制,但依旧满足不了现在民间的需求。
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