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只是笑笑,随意的说:“朕怎么能像你这样说话。像尹昌隆这样直言进谏是很难得的;朕要是解释了误朝的原因是我生病了,别的不知情大臣还以为朕不喜欢纳谏。如此下去,朕将再也听不到大臣们的批评建议了。”
这个举动经刘超的口中传了出去,对于朱标的形象大有益处,其实作为皇帝,朱标对于尹昌隆这个人实在是看不上,也感觉到自己有些作秀的成分,但有些事情还是不得不做。
在朝野之间,他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王,而在紫禁城之内。也是一个宽和的皇帝,有一次紫禁城内有两个侍卫吵架了起来,要是当年朱元璋见到了此番情景的话,那么这两个人肯定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朱标见到后却抓住机会,作出了使人无法想到的做法,他将一宫的人全部叫上来,然后当着他们的面,诚恳的向他们道歉,说宫内不和睦是作为君王的失误。当时吓的内廷中人都不敢出声,但是随即就没有事情了。
但是皇帝的威望也是越来越高,也就是这样,朱标感到自己很累。当一个好皇帝真的很麻烦,在实行所谓的“德化”,对洪武严政酷法的纠偏的结果后。大明王朝由乱而治最终实现天下大治的一步关键,在朱标治理下的大明帝国出现了大治之像。甚至已经有人开始为皇帝歌功颂德了。
最近礼部的大臣们,一直试图上书皇帝。重新编纂《洪武大典》,并将其改名为《景泰大典》。这些话朱标虽然只是一笑了之,但是内心也是颇为得意。
但是长期处于极端**底下的臣民一旦遇到了宽仁之主,有些人还真不认识自己或者说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于是就出现了不曾多见的尴尬。
比如说有个大臣叫陈性善,他是浙江山阴人。洪武三十年高中进士,朱元璋还未驾崩时,朱标就熟悉了陈性善的大名,也等于说是朱标一手提拔出来的年轻官员。等到即位后,朱标就升任陈性善为礼部侍郎。
陈性善是个敢作敢为的正人君子,当上礼部侍郎后,他竭力地辅助内阁纠正洪武朝留下来的积弊,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在陈性善的努力和帮助下,曾经犯罪而被贬为“流人”的薛正言给找了出来,重新安排了他的官职;曾经因直言犯上而已被编入了谪戍户籍当中的原云南布政使韩宜可也在景泰朝给释放了出来,最终将他启用为副都御史。
正因为陈性善是个敢于直言的君子文臣,朱标十分欣赏他。有一天退朝以后,朱标单独留下了陈性善,还给他赐座,主要是想了解一下陈性善的喜好和能力。顺便询问了一下陈性善对国事的看法。
陈性善看到皇帝这么谦虚,对待大臣这般不耻下问,他也被感动了,于是他将自己所能想到的全部写了出来,洋洋洒洒有好几千字。写好以后,陈性善将它进献给皇帝。
朱标看了,虽然觉得陈性善提到的这些事情和解决方案都不错,但当时还不是实施的时候,于是褒奖之后,暂时备案起来束之高阁了。
但是陈性善却颇为较真,等了一段时间,看到有关部门根本就没动,自尊心有些承受不住了,有一次上朝时他向朱标进谏说:“陛下您不嫌弃臣下我不贤,我呢勉强充作了一回顾问,小臣我有幸听到陛下答应小臣一定照着执行。可没多久就停下不做了,做事怎么犹如反掌那样快地反复,这样,凭什么取信于天下?”
朱标听到后,由于没有一点准备,愣了半晌才想起来,不由满脸通红,心里那份恼怒就不要提了。
一个大臣因为皇帝没有按照他提的建议去做,居然会在朝堂上逮住了皇帝,喋喋不休地责问个没完;他忍了又忍,还是没有恼羞成怒。因为当时正在筹备御驾亲征,朱标需要一个宽松的政治气氛。
强忍着不愉,向陈性善解释了一些原委,因为朱标要透露了一个信息:朝廷的政治气氛还是相当之宽松。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带着陈性善御驾亲征,最后在关于军需的事情上。陈性善算是尽了不少心,也因此当了一任礼部尚书。
朱标在仁君责任的规范下。生活了几十年,但是到了天下即将太平的时候。却犯了一个难,使朱标再也端不起那副仁君的架子,不再去想天下为公了。
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很可能造成他的努力成为白费。这一切都是朱标不想看到的。
就像有人说过的一样,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无非是为了那块地而已。而朱标现在是最大的地主。
他解决了内患,大明境内已经很久没有进行过战端出现了,最近的战争也是在几千里之外的印度和朱棣领导对奥斯曼帝国的征伐。
在自己亲自统帅的总督军镇制度。牢牢的控制住所有的武装力量,在大明境内基本上没有超过一千人的非皇权武装建制存在,就连是最受信任的藩王朱有炖等人,王府护卫武装也不过是八百人左右。
这样避免了藩王坐大,但是这样做,无疑削弱了藩王们的震慑力,为了弥补这一点,朱标规定了各地军镇要维护藩王们的利益,只要是不违反大明律。其余的事情都以皇室成员为优先。
即便是这样,藩王们依旧要仰仗军镇中人的鼻息做事。也幸亏朱标当初制定军镇制度时,规定了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