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逍遥江山>2557章:多情谁似南山月

面对着宁静的大漠,杨峥重重的吐了口气,先前他所说的完善祖宗规矩,并非是一句毫无根据的事情,事实上自洪武以来,女真人、蒙古人等关外民族由于其生活苦寒开始南下,与新建立的汉民族政权接触,从此开始了明朝政府与这些南下少数民族的关系史。在对于这些民族的政策态度上,明朝政府采取了极其宽大的方式、以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宽厚仁和,接纳安置了他们。明政府给予他们的待遇,甚至远远高于对汉族百姓的待遇,如朱元璋撰《皇明祖训》,告诫子孙勿滥兴兵,以及对真正的“蛮夷”的防备,并列出几个不征之国: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我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防之。今将不征诸夷之国名开列于后:朝鲜、日本、大琉球、小琉球、安南、暹罗、真腊等。

郑和下西洋后其中有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而他们是如此地钦慕中国,在遗嘱中竟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此。明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厚葬了他们。这鲜明地显示了当时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巨大吸引力,及当时中国人对外国人友善而非蔑视。

在大明境内,则是优待安置,供给赏赐,有求必应,开国之初,便有不少衣衫褴褛、充满渴望的归附的蒙古人蜂拥进大明。

其次,自由来去,对于南下归附的少数民族,明政府还让其自由来出境就是重罪,而女真鞑靼出境却是自由往来,比汉人自由得多得多。给予了最大的自由度,即便现在也不多见。第三税赋俱轻,据万历三十五年所载辽东巡按肖淳的条陈:“建州毛怜等卫夷人降附,安置安乐、自在二州者,名曰达官……至于自在、安乐二州达官,初谓其犬羊就柙,犷悍犹存,故不差不粮,亦不委任以事。”也就是说,女真人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

第四,设立互市——设立互市,只使明朝小程度地减少边境骚乱的发生,却极大解决了南下归附者的日常生活需要,隆庆六年七月辛丑“海西、建州诸夷衣食皆易自内地”,而且还有避免天灾损失的作用。

第五,授官世袭——永乐十三年十月壬辰:“吉里河卫女直牙失答奏,愿居辽东东宁卫,命为指挥佥事。”景泰二年九月戊戌:“海西亦马剌卫故野人指挥佥事阿兰哈子写称哥来归,命袭指挥佥事,于辽东自在州安置支俸。”

等等类似记载亦是随处可见。永乐十年六月“辽东建州卫指挥佥事李显忠奏:塔温新附人民缺食乞娠贷之。”明成祖对户部官员说:“薄海内外,皆吾赤子,远人归化,尤宜存恤。其即遗人发粟娠之,毋令失所”;正统九年,建州卫都督佥事李满住奏其卫从它地迁回的二百二十余口人“甚是饥窘,乞加娠恤”。明英宗当即令户部大臣“速令辽东都司一量拨粮米接济”,永乐十年辽东都指挥同知巫凯奏,建州卫都指挥李里等人“悉挈家就建州卫居住,岁乏食,上命发仓粟娠之”;正统五年建州左卫凡察等迁来苏子河流域“家口粮食艰难”,明廷除令总兵官安插其与李满住居住外,又令辽东镇守总兵官“给粮接济”;甚至到了明万历45年,因“上年水灾,胡地尤甚,饥寒已极,老弱填壑。奴酋令去觅食……群胡逐日出来”,明廷仍及时给予娠济,可以说终大明一朝,从朱元璋开始就坐着诸多努力,所取得效果也十分明显,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尽人意,不得不让人沮丧,杨峥在深入这个问题的时候,慢慢的发现,大明的统治者也不是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巨大的努力,甚至可以说很多方式即便是放在二十一世纪也是值得去效仿的,可在各方面近乎完美的大明朝却忽略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经济。

无论是朱元璋不厌其烦告诫子孙后代的祖宗规矩,还是朱棣留下西洋,还是朱家后世子孙不断的救助,他们把大明该给的能给的都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了出去,铸铜艺术、瓷器艺术、漆器艺术、玉器雕刻、雕塑、建筑、描绘、科举、杂技、傀儡戏、皮影戏一样都没少,可在大明文化的熏陶下,带给鞑子更多的视觉上的享受,与对先祖辉煌战绩的怀念,反而激发了他们内心入住中原的念头,从而燃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火,通过多次回顾与研究,杨峥才发现了一个最简单而直接的道理,如果说中原是精神文明的话,那逃回大漠的蒙古鞑子就是物质文明了,一个连铁锅都没有,连一件好衣服都穿不上的民族,单靠强大的精神文明是难以顺服的,在生存面前,没什么比银子,比粮食更值得信赖,朝贡的经济模式,一方面让蒙古人对他们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而大明因自身的经济模式,并不能给予更多更好的物质,在这种互相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任何的精神文明都难以为继,最终的演变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获得,战事的结果又使得大明的朝臣固执的认为蒙古鞑子生性残忍好战,喜好掠夺,却忽略了蒙古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在经济得不到改变的情况下,不得不走上一条通过战事掠夺的路子,而相比其他国家,大明毫无疑问是最好的目标了。

鉴于这一点,杨峥决议走一


状态提示:2557章:多情谁似南山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