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抗日之血色山河>第729章 铁炼成钢

看来要做好一个配备到班组的战地狙击手是分外不容易的,有太多的任务得要学习,有太多的方法手段得要掌握。

在小分队任务执行中,除了随队火力支援外,作为狙击手,向前进通过严格训练,同时也还得是任务执行路线选定与脱逃撤离方面的专家。当小分队在受到敌人的伏击时,他除了必须提供火力支援,还得要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给小队指挥官葛啸鸣最佳撤退路线,当然他也可以直接下令指挥如何撤退。

但有一点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变的,任情势怎样变化,他都得要专一做到,那就是在撤退过程中他必须自始至终全程提供火力支援与掩护,以让大家能顺利脱逃。如果情势紧迫,作为狙击手,他还不能随着大家一块撤离走,他跟副手黎国石必须要殿后,单独行动,阻击敌人的追击,就像那一次滚下悬崖之前所作的一样,在敌人的追击路线上进行阻击狙杀,迫使敌人暂缓行动,压制追击小队的火力,给小队最大的脱逃空间。只有在小队顺利脱逃了以后,他们狙击手才能再依事先的约定前往汇合点,或自行完成指定任务,不再依靠小分队力量。这一点,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万万不可能做得到的。

战区地形复杂,陡坡峡谷,密草丛林,溶岩洞穴极多,狙击手的任务还包括在平时记录各个可能潜伏地点与敌阵地位置,并针对阵地周围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判断与模拟可能状况。一旦状况发生变化,本身应可立即进入情况,相机而作,当然也可以提供情报供战地指挥官作分析判断,是否属偷袭之敌,兵力多少,武器配备怎样等等,供我守军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因此狙击手同时肩负着情报收集的工作,当然这本身即是他们侦察兵小分队该做到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狙击手都得要以其专业的对敌的狐疑眼光来看待整个战术任务,以专业的角度判断情势的变化,不能存在有丝毫的侥幸。同时永远是指挥官们了解情报的权威管道,唯其如此,才能知道如何去预防与侦测。

在许多情况下战地的情势经常是扑朔迷离的,既不知人、时、地、事物,也不知情势的发展与变化,为了确保情势对我有利,猎杀敌人重要关键人员是一个釜底抽薪之计。而由于情报有限,任务目标指派会造成困扰,因此以指定区域进行自由猎杀便成为有效的作战模式,这就是所谓的巡逻狩猎。这是以狙击小组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猎杀,往往会受到莫名的奇效。倘若任务失败,损失的也不过是2名人员与其随身装备而已,可谓本轻利重之买卖。但由于情势的变化往往出人意表之外,巡逻狩猎任务的执行时间往往不长,最多以2周为限,以防任务的执行与局势的发展产生落差。

狙击手的任务往往不单纯是对敌人员的狙杀,装备的破坏亦为重点项目,特别是在老山战区,打击破坏敌人的运输给养路线,切断越军前线的动力血管,那么就会使敌军变得一团糟,进攻与防守都会陷入到瘫痪状态,丧失作战能力。对于敌军后方给养车队而言,非强化装甲的一般车辆都能由7。62口径的狙击步枪造成致命性破坏。以常见的2。5吨载重卡车而言,直接远距离射击水箱、轮胎会造成车辆无法行驶,而若直接射击油箱则会使车辆产生爆炸。要是敌军车辆装载的是油料、弹药等高易燃性物质则可造成更大的破坏,收到奇功之效。

当然,若是整队的运输车辆无法以步枪一一解决,但若解决部分运输兵的话,那就可以达到瘫痪整支车队的效果。打击敌人的运输车队,射杀驾驶兵,不能由前面的开始下手。若是一来就动手射杀最前面驾驶兵,那么后面的车会在第一时间内知道情况的。

那要怎么做呢?要诀是须由后向前格杀。

根据经验,即使是同车乘员,在45秒内亦无法判断出身旁的驾驶员是否已经遭袭身亡,而前车更是非经呼叫3-5分钟内不会发现后车的动态。3-5分钟内,一个训练有素、枪法极好的狙击手,这段期间内狙杀的驾驶员也不只是个位数了。而况于有两人在进行呢?

很快大家都明白了,侦察兵的任务时常就是这样的,是高风险的,要这样渗透到敌后去,进行高风险的刺杀、破坏作业等。

军事和心理上的素质他们是有的,唯一缺乏的是进行此类任务的经验与手段,而现在正在刻苦学习中,受着严格的训练。

他们不断的学习着渗透、潜伏、侦察、刺杀、捕俘、破坏等侦察兵专有技巧。

说到破坏,切断敌军给养,令其弹药匮乏,丧失作战能力,这只是破坏之一。要破坏的对象其实很多,而且都是有价值的,值得破坏的。例如敌方通讯车、基地等高精密仪器,油料,对方电、车辆调度场,弹药堆积仓储处破坏性狙击任务的执行要诀就是先知道要打什么,再决定用何种弹药射击什么部位,三个条件要素都具备的话任务便不难达成了。例如破坏敌方通讯车、基地等高精密仪器,这相当简单,只要在电源、冷却器、通讯天线与精密电路、晶片所在位置随便一发子弹,都可以对这些价值不菲的装备造成致命性破坏。其他一些设备也可以用步枪加以破坏。以油料堆放点而言,首先击穿油桶但不使其爆炸,等油料外泄得到处都是后再以一发燃烧弹或曳光弹加以引爆,那时就会惊天动地一发不可收拾。

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这是战略


状态提示:第729章 铁炼成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