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青春校园>唐骑>第二三七章 全灭
历的市集、庙会,已比他在燕云地区看到的汉人庙会更加热闹好玩。

——————————

娱乐能够繁荣,根底在于经济的发达。

丝路带来的商业繁荣就不用说了,但这毕竟是集中于沿线的各个市镇,就是秦西的农村。在天策政权进入之后也在产生变化。

安西唐军自进入西域之后,就一直有一支以精干老农、干练牧民和若干个有知识的僧侣组成的团体在研究农牧业——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官方机构。

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来耕地、播种,如何让猪、牛长肉长得更快,如何将苜蓿等变成饲料,如何将粪便废物变成肥料……这支队伍正随着天策唐军的壮大而壮大,吸引到的人才正越来越多。成果也越来越多丰硕。

不但如此,更有一支队伍不断地在各地传授经验,带着各种技术深入到民间进行普及。过去七年中,河西走廊之所以能以数十万人的规模,就了天策大唐一半以上的钱粮给,最重要的根基就在此处。

河西在胡化以后,其河西有了相当大的退步,而牧业虽然发达,主要是依靠水草丰美。放养形式仍然是粗放式的放养,到了天策政权进入之后,不但翻修汉唐时期留下的水利,更是对退化的农田栽种技术强行推广,对于猪牛则进行较精细的圈养,在短短数年间不但粮食产量翻了两翻,而且肉猪的出圈率更是增长了数倍!饲料的运用让肉牛长得更快,奶制品也成了许多家庭桌上的必有食品。于畜力充足。河西地区人均的农夫产粮量,已经超过中原与江南农业最发达的地区。

至于手工业。天策大唐的手工业技术源头有三个:一个是张迈所“创建”的各种先进的工艺理念、工业流程以及发展方向;一个是源自大唐、被安西四镇保留下来的的旧唐手工业传统;一个是来自中亚波斯地区发达的手工业传统。如今这三大源头已经融成一体了。

天策大唐官方流水线工坊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不止大量的农具流入民间,和河西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互相促进的关系,而且刀剑、防具的改良,也让天策的战争器械更加精锐。

而民间手工业在这种带动与刺激下发展得也相当迅速,尤其是郑家、奈家等大商业家族。模仿了流水线工坊的流程之后,其手工艺产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大幅度的升。到如今,河西各州已经不止是丝绸之路流通的中转站了,其身就已经成各种工艺品的货源地。固然,在丝绸、瓷器等传统领域还不是中原的对手。但一些新产品却正大放异彩。比如棉花以及棉纺织品已在兰州成一项支柱性产业,目前正在向秦西方向蔓延。

——————————

以耶律屋质的眼光,哪怕仅仅只是在市集中停留了不到半日,还是能够看出天策政权秦西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生活上与经济生活上的改变,就是政治生活,秦西也正面临巨大的改变。

是的,出于稳定时局的需要,秦西诸州的官吏并没有全部被替换,甚至大部分都没有被替换,但秦西的吏治仍然处在良性转变当中——这一点耶律屋质从市集百姓的只言片语中就可以洞知。

如果说,去年冬天是因张迈在各州不断巡视,以至于大部分官吏按捺住了一时不敢胡作非的话,那么杨定国所带来的国人议政系统的植入,则是让许多官吏发现自己的权力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监督与限制!

什么时候,平头老百姓竟然也可以在一个公开且有弹劾力的场合下,堂而皇之地议政了?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武夫弄权,别说无权无力的农夫们,就算是乡绅文士也都是屠刀之下的待宰羔羊。

但现在一切似乎都改变了。纠评台的出现,让手无寸铁者也拥有了参政议政的权力。

尽管现阶段,乡纠评台只能议论乡政,县纠评台只能议论县政,州纠评台只能议论州政,而且都局限在民生领域,但对百姓来说这就够了。有个可以发出自己声音的地方,而且一旦不平之声收到干涉,还可以向上级纠评台申诉,这就能让地方官吏有所忌惮。至于说真要与县令、州长官叫板,暂时还不可能。也不需要。

当然,现阶段被吸引入纠评台的,主要还是各地乡绅和有一定知识的文人,还未深入到更底层的社会阶层。这不是张迈和杨定国不让,而是被统治了上千年而失去见识与胆量的农民与市民,还不敢站出来。或者站出来了也手足无措,但从河西的经验看来,经过若干年的教化普及,当农民们渐渐熟悉了这一套系统的运作以后,无论农民还是小商贩也都完全可能站到纠评台上自己的利益说话。

而现阶段,这样的效果就已经足够。秦西的乡绅们都将纠评台体系看做是张迈吸引自己进入天策政权的措施——在乡可以言乡政,在县可以言县政,在州可以言州政,而通过一定的选拔程序。还有一部分人将被选入中枢,那时候就可以到凉州,或者在张元帅面前建议畅言——或者代表天策大唐,到各地巡查探访——这不就是钦差了吗?

这个纠评台系统,分明就是一种做官的道路啊!很多知道史事的文人更想起了汉朝的举荐制度,认以基层推举而产生纠评台国民大会的体制,这就是举荐制度的变种。

和农业普及、牧业改良这两项事情郑渭得花大力气强行推进不同,纠评台系统一进入秦西地区迅速就得到了当地士绅的热


状态提示:第二三七章 全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