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诚忻给铁卫军下达了动员令,鼓舞了士气,又马不停蹄地直奔皇宫跟哲宗皇帝去辞行。
景政殿内哲宗正在处理政务,但徐诚忻不比常人,王旭不敢怠慢赶紧亲自进去通报。不一会又面带笑容地出来,称圣上宣徐大人觐见。
徐诚忻回以微笑,边走边随口问道:“圣上在与哪位大人在谈事呢?”
“鸿胪寺卿袁大人,已经谈了好一会儿了。”
“袁丁,袁大人?”徐诚忻好奇,皱眉道:“袁大人怎么会来,莫非又有哪个属国来讨要钱财啦?”
大宋富庶天下闻名,科技发达、经济富裕,又喜欢要面子称老大。周边小国也是摸透了汉人的脾气,低个头叫声“老大”,隔三岔五地派使臣来朝拜一下。大宋皇帝一般都不会亏待他们,说一声“赏”就都能发笔小财。于是这些小国就开始乐此不疲,有脸皮厚的国家一年能来三五趟。
徐诚忻对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非常痛恨,但朝廷的惯例都是如此,要管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过来的。今天既然看到了,他自然不能袖手。
王旭知道他的脾气,见他皱眉忙道:“小的仿佛听说是倭国的事情,大人进去一问便知。”
倭国的?徐诚忻更为讨厌,这帮孙子难道又闹出什么新花样来了。这样想着快步迈进景政殿,便听到哲宗开心的笑声。
“徐爱卿来啦!快进来快进来,听听袁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消息!”远远地就听到哲宗叫道。
“看陛下气色便知一定是好事。”徐诚忻笑道。
“果然是好事。”袁丁也颇为兴奋,向徐诚忻行了一礼才说:“自今日起,我大宋再无倭寇烦恼,海疆无恙矣!”
徐诚忻心中一动,暗想:我离开明州才三个月,莫非赵颜动作这么快已经打日本打下来了?这宋代的小日也太窝囊了吧!
徐诚忻在明州被虏这件事一直没有告诉哲宗,原因有二,一是为明州众官员着想,他们既然从一开始就瞒着朝廷,那他也只能帮着一瞒到底;二是赵颜父子的事只有他一人知道,刘武是
他心腹倒是不用担心的。他担心把这事告诉哲宗会引起他的不满,毕竟哲宗只让他放赵颜一命,并没有让他帮赵颜东山再起。徐诚忻在意的并不是赵氏家族的帝位,而是整个中国的历史命运。
袁丁继续说道:“昨日,倭国的村上天皇突然从杭州港上岸,随行不过十余人。杭州知府章帆上奏:上月初,倭岛突遭外敌入侵。来犯之敌携惊天神兵火器,声如惊雷,所抛之铁球洞船
开墙、扬尘数丈,无人能挡。数千兵勇随船而至,稍有反抗便遭屠杀,仅一月不到便横扫四岛,死伤逾万,倭民尽服,倭国皇室仓皇离岛。至今日,倭国已为其所灭,村上天皇不日将抵京,泣恳吾皇代为复国,其状甚悲……”
徐诚忻听了大爽,心想:赵颜老兄,这件事你干得太漂亮了,可谓利在当下利在千秋啊!凭这,说什么哥也要帮你一下,你可已经化身为民族英雄啦。忙对哲宗道:“陛下,他们虽然灭了咱们的属国,但好歹也是自己人,臣建议还是不要帮倭人的好。”
哲宗奇道:“徐爱卿知道那伙人是什么来头?”
徐诚忻一怔,赶紧解释道:“这个……自然是不清楚的。不过臣想倭人阴险狡诈、贪婪凶残,已经为害我朝百姓多年,他们既然灭了倭国,也算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如此看来……哦,对了。不知道章知府有没有说灭倭国的是什么人?”
袁丁笑道:“这事听起来荒唐,自己的国家被占了,倭国天皇竟然还不知道是何人所为。只知道听手下人说,这伙人到哪儿都举着一面旗帜,上书一个汉字为‘赵’,可见他们应该是汉人。”
“赵?”徐诚忻装模作样的沉思片刻,说道:“陛下以为如何?”
哲宗的神色有些玩味,笑道:“此人竟与朕同姓,难怪倭人要怀疑到朕的头上。不过,既然倭人认我朝为宗主国,朕自然要给他们撑腰,不然其它属国岂不人人自危。”
“陛下想出兵帮倭人?”徐诚忻问道。
“徐爱卿以为如何?”
“臣以为不妥。”徐诚忻直接否定,“倭族人都不是个好东西,陛下何不趁此机会灭了他们。至于其它属国……臣一下子也没想出办法,但大家商量一下总能应付过去的。就算勉为其难也总比救下中山狼好些。”
袁丁做为外交官,应付这种事比较有经验,他也痛恨倭人,忙献计道:“陛下,臣有一计,或可解开此局。”
“讲。”
“待倭国国主来京恳求时,陛下尽可答应他的要求。但同时也要向他说明,我朝现在战事吃紧,自顾不暇。北有辽人虎视眈眈,南面海外诸国屡次挑衅,西面又有蕃兵作乱。事情有很多,微臣自会跟他们说。用这些理由拖上三五年料不是什么难事,等那时我们再慢慢想办法安抚各国也不晚。”
“妙!”徐诚忻夸道:“袁大人不愧是外交好手,这个‘拖’这诀用得了神入化。”
袁丁瞥了他一眼,暗想:这招还不是你教我的……
“不妥。”哲宗一口否定,“事情是可以拖过去的,但我大宋的信义岂不大大有损。”
袁丁还待再说,哲宗却不耐烦地对他摆手道:“这事儿先议到这里,回头朕让中书衙门讨论一下再说。袁卿你且退下,朕与徐爱卿再议议北疆的事。”
袁丁遵旨退下。
此时徐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