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切斯特,邓教授家。 23u更新最快
会客厅里飘着好闻的咖啡香气,主宾双方一边品尝咖啡一边交流,会面气氛十分融洽。
现年62岁的邓教授出生于香港,三年前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知名数据机构te(汤森路透)预测“oled之父”邓教授是未来五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热门人选之一。
虽然外界各种预测甚嚣尘上,邓教授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邓教授身上,边学道看到了大学者特有的从容气质。
那股从容跟腰缠万贯的底气十足不同,跟手握大权的尽在掌握不同,那是一种很纯粹很真实的从容,就像“云聚要下雨云散会天晴”一样自然。
老话讲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是很有道理的。
会客厅里一共坐着五个人主人邓教授、邓教授的妻子和邓教授的女儿;客人边学道、洪诚夫。
在场的邓家三口人不仅挂相,气质和职业也都一样,全是大学教授邓教授的妻子是纽约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的教授,邓教授的女儿是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的教授。
可以说,邓家是标准的书香门第。
邓教授的女儿毕业于耶鲁,跟洪诚夫是校友,这次会面正是两人牵线促成的。
对邓家来说,跟边学道这样声誉不错的年轻富豪结个善缘,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更何况大家都是华人,血脉同源。
而对边学道来说,既然他想要以oled为切入点进军实业,那么来拜访“oled之父”算得上应有之意。
还是那句话,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邓教授被公认为是“oled之父”,其对oled行业的认知和理解肯定远超旁人,所以边学道想来听听邓教授是怎么看待oled行业前景的,当然,如果可以,等有道集团的oled产品成型后,他想请邓教授去站一下台,造造声势。
放下手里的咖啡杯,边学道看着邓教授礼貌地说:“我这次登门拜访,其实是想从您这里取取经……您是oled领域的权威,我想听听您的意见,再做决定是否涉足oled行业……因为我获得的消息显示,欧美日韩几家大企业在oled上烧了好几年钱,可到现在,距离商业化生产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特别是日ben的几家企业,传出风声要暂停相关项目,所以我有点犹豫。”
边学道说的很直接,因为经验告诉他,跟这些在美国生活大半辈子的华裔打交道,直接一点比没营养的客套更容易获得他们的好感。
坐在窗前的邓教授听了,温和地笑道:“我只是运气比较好,偶然发现了有机发光材料,得了个虚名头衔。至于说权威,那是谈不上的,在oled领域内有太多造诣比我深的学者,他们才是真正的权威。”
“不过你今天千里迢迢来登门,我很乐意把自己近30年的oled研究心得跟你交流一下。老实说,这几年看着中国企业不搞研发,拿钱直接从欧洲、韩国、日ben买整条人家已经进入淘汰序列的lcd面板生产线,我心里很替他们着急。”
停顿了一下,邓教授继续说道:“lcd现在看市场不错,但从趋势上讲,oled必定是未来主流。一旦几年后oled技术成熟,中国的lcd面板厂肯定要面临严峻困境。可是我看很多中国企业很享受追随者的位置和眼前的无风险市场,在全球竞争的大环境下,这种心态是很要命的。”
邓教授说完,边学道问道:“oled的价格偏高,应该能给lcd留出足够的调整期吧?”
邓教授听了,缓缓摇头说:“恰恰相反。”
“相比液晶,oled的结构要简单得多。比如说,液晶显示需要一个光源系统,包括发光器件、驱动电路和导光板,而oled则不需要。此外,液晶的封装需要考虑液体材料的特点,例如流动性、不可支撑性,而oled没有这些问题。因此我说,一旦oled显示技术大规模应用实现量产,必然会在成本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至少其成本不会显著高于液晶产品。到那一天,面对更薄、更清晰、色彩更逼真、响应更快、能耗更低且还能实现透明的oled屏,lcd只能拱手让出市场,没有一点反抗余地。”
会客厅里静了几秒,洪诚夫开口说道:“我最近看了几篇有关oled的论文,似乎不少研究者都认为oled的主要市场是正在兴起的智能手机,他们觉得oled在电视上的性价比远低于lcd。”
喝了口咖啡,邓教授用确定的语气说道:“你说的这点我不能认同。手机是用来通话的,电视是用来享受的,相对于手机,明显电视更追求高画质,所以我坚定地认为oled与电视是绝配。”
“至于有些人觉得oled更适用于手机,根本原因是技术还不够成熟。生产一块手机屏和生产一块电视屏技术原理是一样的,但尺寸越大出现坏点的几率就越大,因此成品率难以保证。眼下oled的良品率本身就很低,所以大屏不用做,想一想就足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说到这儿,邓教授看着严肃倾听的边学道说:“我个人觉得眼下正是进入oled领域的好时机。”
边学道微眯眼睛:“愿闻其详。”
邓教授干脆地说:“早几年,相关技术积累不够,大家都在摸索,烧钱也烧得没有方向。晚几年,按照眼下的技术研发速度,肯定会出现一到两家拥有技术壁垒的oled企业,到那时再进入这个行业会遇到很多障碍。而现在,相关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积累,同时因为技术进展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