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刚直无私,认法不认人,不管你是谁,哪怕是皇亲国戚,只要你犯了法,他也会按律处置。在革除积弊的过程中,宋璟将是一把快刀。
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在当初张说被武三思威胁,要张说作伪证诬告李旦父子之时,宋璟就提醒过张说,要张说坚持正义,他愿与张说一道担责。
在当时,武氏横行,武三思气焰滔天,宋璟敢与武三思对着干,这种正气非常人所能及。
“嗯。”众人赞赏的打量着姚崇。
此人不仅看事儿很透彻,就是看人也是透彻,不简单啊。
同时,众人对张说也是欣赏有加,他也看到了这点,同样不简单。
“姚崇,你看得通透,这很好。可眼下的宋璟在天竺,难以调回呀。”李隆基的眉头拧在一起,道:“与大食大战一开,天竺将是大唐最重要的粮草来源,光靠王毛仲可不够,必须要一个才能昭著的能臣坐镇。”
天竺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会成为唐朝最重要的粮草来源地,有了天竺的支持,唐朝就不用从内地调运粮草,会减轻很多负担。
正是因为看到此点,李隆基这才主张征服天竺。
是以,把天竺治理好,为将来的大战筹措粮草,就成了重中之中。要做到这点,需要一个能臣来完成,宋璟是很好的人选。
“是呀。”众人赞成李隆基的话。
“陛下,臣倒是有一策,可解此难题。”张柬之接过话头道。
“哦。说来听听。”李隆基大感兴趣。
若是能把宋璟调回来,又能治理好天竺。这是一箭双雕,无上美事。
不仅李隆基感兴趣,群臣都感兴趣,无不上睁大眼睛,打理着张柬之。
“陛下。臣愿去天竺替回宋璟。”张柬之道。
群臣一愣,随即点头,大为赞成这事。
张柬之的才干没得说的,要不是他的性格有妇人之仁,放过了武三思的话,就不会有后来被害之事。
他去天竺换下宋璟。还是让人放心的,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你要去天竺,换回宋璟,倒是一个好办法。”李隆基沉吟着道:“只是你的年岁大了,能适应异域万里之外的情形么?”
张柬之的身体虽然不错。然年纪比起狄仁杰还要大上几岁,派他去天竺,这还真是让人担忧。
“若陛下担忧臣的身子,臣还有一个两全之策。”张柬之道:“陛下可以找一些有才干,而又年富力强的人,随臣一道前去。若是臣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可以接着挑起重任。”
“好办法!”众人齐声赞同。
这绝对是个好办法。
“你是否有人选?”李隆基问道。
“陛下,臣是有几个人选。还请陛下恩准。”张柬之点头,道:“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可与臣一道前往。”
“这不是五王么?”李隆基有些惊讶。
历史上,张柬之就是与这四人联手。发动“神龙革命”,逼武则天退位,扶持李显当皇帝。李显封他们五人为郡王,史称“五王”。
这五人的才干没得说,着实了得。只是有一样,那就是存有妇人之仁。忽略了武三思,最后被武三思害死了。
“他们虽是有妇人之仁。可去天竺不是内斗,他们不会手软。让他们去不会有问题。”李隆基在心里暗道,很快就有了决断。
“既如此,那就这样吧。”李隆基点头道。
“谢陛下。”张柬之大是欢喜,道:“臣能在有生之年,为大唐做事,即使身死异域,也无憾了!”
击破大食,这是千古盛事,能为此事出力,是莫大的荣幸事儿。即使是身死,那也值了。
“没错!”群臣齐声赞同,人人一脸的艳慕,恨不得与张柬之换换。
唐朝之所以武功极盛,在于唐人有这种献身精神,敢于身入异域,哪怕是死,也不后悔。
“陛下,张大人前去天竺之事,可以先行。”张说提议道:“容诸事铺开后,朝廷要招揽人才,陛下再挑选一批人才,随后派去。这些人到了天竺,既可以历练,又可以辅助张大人。”
“好主意。”众人齐声赞同。
这绝对是一个好办法。唐朝打下这么广阔的土地,自然是要去治理的。招揽的人才,他们不去治理,还要谁去?
他们去了天竺,既可以历练,还可以帮着张柬之做事,对于天竺的稳定有着很大的作用。
“姚崇,你可愿任丞相?”李隆基冲姚崇问道。
“臣愿担此重任,尽心尽力,把政务打理好。”姚崇这次没话说了。
“嗯。”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赏。
姚崇和宋璟是一对好搭挡,史称“姚宋”,这一对组合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为开元盛世的成功立下大功。
后人在评价这一组合时,认为唐朝的所有宰相中最有才干最有成就的,也就是两对组合,即房玄龄和杜如晦,姚崇和宋璟。
姚崇深远的目光,所提的十事为开元盛世定下基调,再有宋璟的刚直为之相辅,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恢复了唐太宗时的疆域,还大有开拓,尤其是在西域的进取,一路向西,打到阿拉伯帝国的腹心去了。
这一段历史,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那异常沉重。现代的西方历史学家在提到这一段历史,就会感慨阿拉伯帝国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打退了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