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宜走了,大隋的摊子还烂着。
好不容易拾起一些斗志的隋兵奋力抵抗仍然难阻颓势。好在数个时辰之后。楚争与红缨先后领兵赶到,才堪堪将局面挽回,转守为攻。
唐军有云船在,被前后包抄发现形势不妙之后也没有多做停留,而是马上撤军,退得相当果断。
在撤军之后,尽管城外还有不少残垣和伤员死者,到底是符合了此刻天霁,压在不少人心中的巨石也随之落了地。
随恬斗难得失态,坐在城墙上罕见显得不是那么果决明断,反而带上了一丝寻常中年人不得意的落魄。
直面上苍的意志对普通人来说还是存在压力,但很快他就重新振作了起来唐军只是初退,不排除接下来继续进犯边境的可能,而且大隋国内的赈灾一事远远没有解决,士气也需要时间去恢复......总之,正是百废俱兴的时候。
这个时候如果他这个皇帝一蹶不振,反而会留给别国可乘之机。
既然都过去了,那就就此揭过吧。随恬斗如此想着,甚至已经在腹中起草好了罪已昭的内容。
多亏李修宜力挽狂澜,尽管他告辞前的传音比较耐人寻味。
他说同时参与进来的还有他的师侄,师侄因为太小不方便出世,便让大隋这边将她出现的事情当作没有发生过,只要大隋这边不主动宣扬,唐军再怎么也是只能吃个哑巴亏。
谁还会把丢人的事情主动朝外说呢?
随恬斗自然应下,不过接下来的事情却超乎了他的预料。
楚争与红缨,显然是和她认识,也就是说,李修宜的这位师侄是大隋人士。
本来真的准备把事情当作没有发生过的随恬斗几乎是瞬间就改了主意,甚至是自己亲自下城去请方与楚争红缨攀谈结束的左恒,邀请她在洛邑暂留一段时间,好歹参加完这次的宫宴再走。
能冲淡人们心中悲伤情绪的只有欢乐,随恬斗已经准备好在近期事项完成后开办庆典,并以此来慰平民心。
钱则是从他的私库中出。
随恬斗对左恒的印象只有那一面,但凭借一面便已经认定她是个非常难办的人,因此在提出挽留请求的时候,特地说了些这个庆典对于民心安稳的重要性,言辞也是极尽诚恳。
他以为左恒是李修宜的师侄,至少应该和李修宜有些类似,比如说关注民心民情什么的。
左恒面无表情地拒绝了他,连带一旁投来期盼目光的红缨一同。
红缨还不知道太行山上她放冷箭的对象是左恒,更不知道那道斩平大半个山头的剑光也是左恒授意。
在他人眼中,左恒身上只有一把正大光明。随恬斗此前虽然见过她的两柄剑,但也不会主动去问这些他看来不相关的事情,最多是有些疑惑。
李修宜之前确实是说过师侄不假,但谁知道他又多少个师侄呢?楚争虽然怀疑左恒就是名剑之主,但到底缺少证据,旁敲侧击也没有问出什么结果,只能将猜测保留,留待日后印证。
他们看不见天下式的原因,正是因为李宜远留下来的“见面礼”。
说是见面礼,其实是一块很随意就被丢在地上的长布,如果不是因为左恒密切注意他的动作,根本就不会发现地上还留下了东西。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她才信了一点李修宜关于朋友的话。她将长布捧在手上,被长布盖住的部分便消失的空空如也,能清楚地看到土地。
这块长布当下便被她用在了天下式上,也不知道是什么材质的布,总之没被天下式的锋芒划破一点。
要知道她平常挂着剑的地方都是常年豁大口子的。
总之她很满意这块布,连带对李宜远印象也好了不少,心中也少了些对李修宜的担忧。
总之,剑的事情,她没有露出来半点口风,顺带拒绝了随恬斗的邀请。
想了想,左恒开口向他借了一匹马和一张舆图,就当是这次帮忙的报酬。
她对什么宴会一类不感兴趣,但是既然到了大隋,刚好可以借这个机会回去给爹娘上柱香,给他们看看自己,再说些话。
如果可以的话,就在歧县留一段时间,从深秋留到开春,在坟前插上几根嫩柳烧些纸钱再走,然后去别的地方看一看,就像李修宜说的那样多走走。
至于和敖羲的那个什么过往怨仇,还有关于天下式的过去都是以后才要操心的事情。
她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剑练好,其它的不要去管那么多。
负重前行的话,会变慢的。
她想把所有人远远地甩在后面,而不是被人拉开距离奋力追赶。
她不喜欢奋力追赶的感觉,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东西等着她去超越的话,她只想赢过自己给自己定下来的目标。
随恬斗虽然再三挽留,十分不舍,到底是命人牵上来一匹好马,在问清缘由之后又让楚争为她指明了路。
左恒谢过。她表示只是回去时借马,借完之后便会将马托付给县令,让县令想办法寻差使将马重新送回。
随恬斗哪里会因为一匹马放过与左恒交好的机会?就算是留下个好印象,对大隋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大隋帝王当下便直言不用,更是恨不能让人带上一匹最好的军马送给她代步。
左恒用马只是想快些回去,并没有因为被士兵牵上来的那匹马格外神骏就想将它留下。
她以后如果一定要用什么东西代步,那就一定会是以御剑的形式俯瞰大好河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