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孙凌云的重骑兵之后,岳云的注意力就再没从重骑兵们身上移开过。前阵的战斗已不需要什么特意的指挥了,只要能加大攻击力度,攻破故宋国的战阵只是时间问题。来自后阵的重骑兵才是最需要时刻关注的。
不出岳云所料,虽然那只是一支单一的重骑兵,完全没有其他兵种进行辅助配合,但能出现在修士战场上的重骑兵,必然是会有所不同的。于是岳云看到了那支重骑就那么轻松地突破了术法的阻拦,无视了轻骑兵的骑射骚扰,硬捍了天兵们的法器攻击,最后在术法队第三轮术法尚未施放出来之前突入了天兵的战阵。仿佛没有受到丝毫的阻力,仿佛天兵们组成的步兵战阵就是纸糊的一般。一击即溃。
“收缩攻势,准备撤退。”岳云下令,然后提锤策马,领着亲卫亲自赶往了后阵。
好在负责前阵指挥的天将也不是菜鸟,连忙调动着兵力,缓缓地收缩攻势。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直接鸣金收兵,那会让正在阵前交战的已方士兵由于无法准确的沟通而出现错误的判断和选择,一个不好就是全线溃败的下场。因此在胶着的战场上想要退军,那也是个技术活儿。一队队得到了明确战术指示的生力军杀上了战场,一边像是正常的战场轮换般接替友军的战斗,让友军有序的回撤,一边慢慢的收缩攻势,结成战阵转攻为守。就在这种细腻的指挥下,天庭军开始逐步收缩,意图回撤了。
久经战阵的故宋老祖非常敏锐地察觉到了天庭军攻势的变化,立即起身登上了临时搭建起的望楼。凭借着他强大的修为,一眼就望见了天庭军后阵‘漫延’而来的‘红潮’。做为曾率领故宋军队征战四方的故宋老祖,当然明白那‘红潮’是什么,更何况这也是早就制定好的战术,于是微微一笑,下达了命令:“令!左翼轻骑兵出阵,对敌军侧翼进行骚扰。令!中军开拨,三次覆盖式攻击后全军突击!”
覆盖式攻击,这一般形容的都是远程攻击,在军伍中,大都是术法队和弓弩部队能做出的。而故宋老祖所下达的命令并不是什么术法队覆盖式攻击又或者弓箭队覆盖式攻击。中军覆盖式攻击,这是紧张之下发错了指令了吗?
并不是。事实上,在现实世界的历史上,宋朝其实是对弓箭手最为重视的朝代之一,南宋时装备军队使用的神臂弓,更是冷兵器时代弓弩制作技艺的巅峰之作。即使是现代拥有了众多的科学理论和手段,也只是让弓弩在材料上比那时的弓弩更强,可纯以技术论,现代人仍没能复制出那能对抗蒙古骑射的神臂弓。《缘定三生》中的故宋国,更是将对弓箭的重视推到了极致。除了持重盾的重装步兵外,无论是长枪兵、刀盾兵、或者其他的任何兵种,每一名士兵都配备有一张弓,五支箭,专业的弓手队携带的箭支更多。而现在,随着故宋老祖的命令下达,中军近六万人马十多个方阵,迈动了沉重的步伐开始整齐的向前推进。前进的过程中更是整齐地将手中原本持有的武器挂回了腰间或背上,从后腰悬挂的弓壶中取出了带有齿轮装置的半长弓。顺便说一句,孙凌云也见过这弓,甚至他的重骑兵装备中也配备有这种弓,但他不知道这是不是传说中的神臂弓。
神臂弓由于南宋有意识的保密,甚至战败时士兵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神臂弓给毁掉,因此制作方法已经绝迹。唯一靠谱些的信息还是出自清朝时纪晓岚的《阅微草堂》中的描述,而在那描述中神臂弓的形象更像弩而多过像弓。在《缘定三生》的世界中,本身故宋国的建立就是始于北宋而非南宋,因此是否也会发展出神臂弓还不得而知,更何况在这里有修仙类技术和材料的冲击,像是青龙战铠这样的装备都能研发的出来,因此他们现在所使用的弓很可能已经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神臂弓了。
其实这是不是神臂弓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中军近六万人已经在前进的过程中猛得一个同时的停顿,弯弓搭箭,箭矢斜指向天,在一阵巨大的弓弦‘嗡’响声中,近六万的羽箭齐飞向天,如同一片遮天蔽日的黑云,向着天庭军正在逐步撤离的前阵笼罩了过去。与此同时,六万中军再次迈步前行,踏出五步的过程中,再次从后腰的箭壶中取箭在手,又一次的停顿,又一次的张弓搭箭,又一次在巨大的‘嗡’鸣声中箭矢漫天。如是者三次,然后把弓插回了后腰的弓壶中,重新取了兵器在手,继续结阵向前。一切显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训练有素。这就是故宋国最精锐的禁军,也是故宋国在士兵个人战力偏弱的情况下依然能在从多强国中保有一席之地的依仗。
漫天的羽箭暴雨般落下,即使以天兵们装备的精良以及修为的强横,也仍然在那一瞬间就倒下了许多人。密集的阵型一下子稀疏了许多。幸存的天兵们惊慌地相互呼喝着,期望能够聚集在一起,重组战阵。在战场上若是不依靠战阵,那除非是那些分神、合体之类的大能存在,否则只有死路一条。然而,尚未等他们聚集,又一波的羽箭铺天盖地的落了下来。阵,再不成阵。这一次,天兵们连聚集起来重组战阵的想法都没有了,也不再管冒然撤退是否会引起战阵崩溃或被追杀,直接转身就跑。稍靠后些的天兵们害怕被冲乱了阵势连忙开始调整阵型,结果恰在此时,第三波箭雨落了下来,又是一阵鬼哭狼嚎,就连之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