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仙侠修真>二战指挥官体验版>第39章 南京(七)

听着城里响彻了一夜的枪炮声,而后冲天而起,到现在都未曾熄灭的大火,让天子脚下的父老乡亲门有了对于战争直观的认识,于是第二天天一亮,南京城的码头上就挤满了试图出城的百姓,互相推挤着,嘶吼着试图找到能够过江的船只或者工具,而发现了这一幕的日本人居然“误以为”那是增援来的国军士兵,密密匝匝的重炮炮击,和随后赶来的日军战斗机来回穿梭扫射,一时间整个码头上尸积如山,整个长江江面也一度变成血红色。

“……今日死难百姓皆吾辈武夫无能之过。”在随后向外宣布这件事情的国军南京城防司令部的唐生智涕泪俱下的对着新闻记者说着(话说,可能全球最不怕死的不是士兵,而是记者,哪里混乱往哪里去,哪里战乱往哪里去……),而在得知之后,黄炳德对于唐生智的发言嗤之以鼻,“别人有没有错,我不知道,但是贸贸然烧船玩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把戏的脑残,最起码要为死难的百姓磕头赔罪!”随着在城内战斗时间越来越长,黄炳德的火气也就越大,战斗计划组织一团乱,预备队什么的完全没有,军队各自为战不说,还一个个尽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87军的情况虽然略好,但是黄维也已经几次暗示黄炳德别打得太凶。

听到这句话的黄维苦笑着摇头,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黄炳德点炮炮轰唐生智了,在黄炳德看来,唐生智的战役指挥根本就是一团糟,几天下来的结果就是前线部队各自为战,别说互相配合了,能不互相落井下石就不错了,而和黄炳德不断的放话讽刺唐生智一样,唐生智已经不是一次的想枪毙不听军令的黄炳德,他不管多少次严令彼限时夺回城墙,黄炳德根本就不去搭理他,而是继续在他自己划定的第一到第三道交战线上不断的和日军进行拉锯,整个他的防区已经差不多变成了一片废墟,就好像之前不许干扰民生的命令一样,该拆拆,该占占。一旦唐生智催的急了,黄炳德就列出来一个唐生智根本无法提供的物资补充单子,要求补充物资,不然无法反攻。

早就被黄炳德这种典型的骄兵悍将无视军令的做法,气的三尸暴跳的唐生智,摔个杯子掀个桌子什么的已经是小意思了,最近一次似乎直接自己抄了手枪要去枪毙黄炳德,而至于唐生智质问作为黄炳德顶头上司的黄维,为什么不解除黄炳德的军职的时候,黄维苦笑着对唐生智摇摇头,什么都不说,开什么玩笑,解除黄炳德的军职?唐生智你除非整体卸了198师的枪!否则,贸贸然的去下令解除黄炳德的军职那不过是找死,反正秦淮河里这两天的死人已经足够多了,不差再多几具,而且昨晚这场来历蹊跷的大火,不就是从黄炳德驻守的地方烧起来的,黄维当真吃不准是不是这个胆大包天的家伙放了这么一把火。

更何况现在哪个脑残部队敢去缴198师的枪,这是一只已经打红了眼睛的精锐部队,他们死磕紫金山的时候,你唐生智在干什么?!他们在南京城墙边儿和日本人你一刺刀我一刺刀用命换命的时候,你唐生智在干什么?!除了下了几个毫无作用的命令,除了下了一堆脑残而且毫无意义的命令,他什么都没干!所以在前线的战士看来这根本就是他们在前面拼命,后面的人看看要打输了打算拿他们顶缸!绝对当场哗变不带二话的!带队冲锋反击,负伤4处兀自死战不退的黄炳德,根本就不是他这么一个不受待见的南京卫戍司令一个命令就能废掉的!更何况战斗都已经打到这份上了,再来内讧一次,而且逼反的还是眼下国军城内最强的几只部队之一,这明显就是给日本人帮忙,这种明显会被秋后算账的事情,黄维可不傻,自己的部队几次崩溃,还是198师的部队帮衬着稳住场面,就这份人情,黄维就不会去做这事儿。

所以黄炳德现在和南京城防司令部的关系差的要死,基本上那边传来的命令,黄炳德直接当他不存在了,而唐生智干脆连通传都省下了,这种情况在12月13日夜间到达顶峰,当天晚上在第198师侧翼的一只国军突然崩溃(据他们的军官的说法是后撤休整),日军趁势掩杀,正和日军第16师团打得火热的第198师272旅突然遭到掩杀过来的日军攻击的时候,如果不是梁思仁的宪兵及时到位,很可能被国军的溃兵给冲碎。

当危急关头赶到的梁思仁,面对国军的溃兵和他们身后呐喊着板载的日军士兵,冷声下令:“向前进攻!擅自后退者!死!”,当先一排宪兵提起手中的火焰pēn_shè器,直接扣下扳机,跑在最前面的溃兵直接被长长的火舌直接舔食,直接在惨叫中变成焦炭,国军的士兵停下脚步,一脸惊恐的看向下达命令的梁思仁,连南京这个国民政府首都都点了献祭的宪兵们,这会儿早就无所畏惧了。

“要么光荣的为祖国战死!要么屈辱的被当做逃兵枪决!立刻选择!”大声的咆哮出来的梁思仁举着手里的枪械,而一群宪兵依着梁思仁的命令,端平了手里的冲锋枪,拉动枪栓,一群国军惊恐的互相看看,一脸不甘的在军官带动的下,掉头向着日军呐喊着冲过去,而梁思仁也立刻带着宪兵,尾随这他们跟进进攻,而那群国军很快掉头和日本人死磕,很快日本人惊讶的发现,这群掉头来再战的中国士兵战斗意志变得空前强大,而且那一群穿着黑色军装来自黄炳德直属宪兵团的士兵,更是让日本人恐惧,


状态提示:第39章 南京(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