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西北日报》以其丰富的新闻量,秒杀了一大片竞争对手。与《西北日报》相比,其他的报纸就太不专业了,同样的新闻,《西北日报》总是最快报道的,甚至是比那些外媒报道的速度还要快一些。购买一份《西北日报》就可知道天下大事了。
《西北日报》的售价也便宜,而且页数最多,还有娱乐版可以看,这年头没有电脑看网文什么的,《西北日报》成为知识分子们重要的精神粮食来源。
除了《西北日报》,各省开始陆续出现西北集团控制的省份报纸,销量相比其他报纸也都遥遥领先。
这些报纸为西北商品的销售,以及政治宣传增添了很大的助力。
通过这些报纸,全国的知识分子首先了解到了西北的情况,然后又口耳相传,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了西北的情况。
西北商品大举反攻民族商品市场,自然也引起了列强的关注。但是英国对此无动于衷,没有任何的干涉,各国洋行在华营业额为此大幅度缩水。
在金融领域的竞争方面,西北银行开始向全国蔓延,西北银行首创一元开户,而且钱存进银行有利息可以拿,使西北银行的存款量迅猛增长,为西北集团的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此时世界经济进入繁荣阶段,西北银行的投资规模很大,但是在投资项目上,对于橡胶投资是最为忌讳的。
如果来贷款的商人是为了投资橡胶,或是想用橡胶股票来做贷款抵押,西北银行一概不予放款。不过此时中国的橡胶热潮还未形成,这样的现象并不严重。西北银行的贷款,主要还是用在了西北工业扩充上。
橡胶股票可能变成一堆废纸,但是工厂却是不可能变废纸的。工厂属于耐消耗的产业,不似农业那样是消耗性的。只要把工厂建设起来,如果不考虑什么技术落后问题,设备用个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都可能没太大问题,只是期间要进行一些维修而已。
沈凝云却是在亲自炒作橡胶股票,这是因为他有一定把握能够在股蹦前把资金抽逃出来。但他对于中国的那些散户没信心,这些散户就像是一群肥羊,如果真的把钱借给他们去炒股票,很多人连裤裆都得赔进去。
所以西北银行的放款条件很简单,那就是办实业的可以拿到贷款,而且西北集团对于贷款使用情况有定期检查,杜绝贷款被乱用,或被投入到股市中炒作橡胶股票。至于其他的抵押贷款,也可以给。但例如值10万元的土地作为抵押,西北银行只愿意给6万元的贷款,还不上钱的话,土地就是银行的。至于这笔钱怎么用,银行是不管的。
西北工商业在中国各省都有一定程度的展开,但是西北工商业并非是一味的掠夺,而是通过商品输出、金融揽储等手段将钱收到手上后,再在各省投资铁路,然后将钱又通过雇佣工人的方式花出去,然后再用商品输出等方式将钱收回来。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即西北集团拥有了铁路等资产,而老百姓通过劳动,也有钱购买到商品。不似各列强只是一味的输入商品,投资虽然有,但规模没有西北集团这么大。
此时的中国,已掀起了一股铁路修建热潮。
国民都在反思中国为何落后,然后又找到了一个原因——没有铁路!这个观点得到满清政府及广大士绅百姓的认同。
于是各省的铁路修建的集资活动就展开了,四川、湖广等地老百姓节衣缩食的把钱拿出来,纷纷购买铁路股票。希望早日能将铁路修起来,从而让他们富起来。
此时的中国,铁路股票成为了穷人的止痛药,是广大老百姓的精神寄托。这也造成了,橡胶股票崩盘后,满清政府损失惨重,无力赔款的情况下将铁路让给列强,从而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因为满清触动了老百姓的精神寄托,老百姓自然不容许看到他们的精神寄托被剥夺。
四川铁路、粤汉铁路这些铁路,都进行了大规模的集资。
这一年津浦铁路通车,天津到浦口(南京对岸)的铁路开通后,使西北商品可以从津浦线将商品运到更多的地区。
西北政府也在大规模的投资铁路,不过更多的是投资以占领省份的铁路。在外省铁路建设方面,则是以建设主干线铁路为主。
这一年青藏铁路开工建设,这是一个被分为八年完成的铁路,西北政府计划每年修上一段,由西北政府直接拨款,八年后完成建设。
同时计划从洛阳修建一条铁路到南京对岸的浦口,称之为洛浦铁路。同时开始修建双轨铁路。
就如玉海铁路,单轨已经有点不够用了,在一些运输比较繁忙的时节经常大批的货物堆在货栈。
双轨铁路的建设是势在必行的了。
同时西北集团这一年开始投资跨省公路,以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这些道路的修建,带动了西北钢铁、水泥等方面的生产规模,也带动了对汽车的需求,使得西北此时的实业显得非常繁荣。
在这些实业当中,沈凝云开始重点投资合成橡胶制造业,并且开始囤积合成橡胶。并在1908年下半年,在上海上市了第二批橡胶股票。
“上海作为亚洲地区的大都市,橡胶股票热潮必然将一大批海外资本引入上海进行投机。我们要做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