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仙侠修真>民国战神>第172章 :战前投资
的,德国还要搞出口才能保证收支平衡。

当收支平衡被打破后,就要在出问题之前发动战争。

不过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如果与原本的历史发生了变化,那么必然是更晚,而不是更早。

因为此时的西北政fu正在向德国进口钢铁,并且向德国精密制造业下了不少订单,使德国在收支平衡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助力,相当于德国有更多的钱去为这场战争做准备。因此只会更晚,不可能更早。

协约国方面有钱,穿鞋的自然不想和德国随意开战,因为全球殖民利益最大的攫取者就是英国。好处已经到手了,德国如果不打,英国自然不会主动跳出来打。

德国就像是个光脚的,尽管也有殖民地,但都是一些利益不是很大的偏僻地方。所以德国人要获取更多的殖民利益,就要挑起一场战争,将英法打垮之后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殖民利益。

战争的借口也很好找,把奥匈帝国王储当成弃子让人刺杀掉,自然也就有了战争的借口。奥匈帝国往出斐迪南大公并不是很讨奥匈皇室的喜欢,当成弃子无压力。历史上同盟国就是这样发起一场战争的。

而此时,历史也许会改变。就算斐迪南大公没有遭到刺杀,也会有其他的人为的意外事件来推动战争。

向英法、德囤积物资,然后在战争中囤货居奇,这是最暴利的。因为这时候的物资价格不高,运输成本也不高。

如果开战的时候,光是运费就得翻上好几倍,还不一定找得到船。尽管到时候也有好几倍的利益,却没有比战前囤到交战国当中来得高。战前囤积也有问题,那就是会压货,但对于财团来说,这个问题不是太大,因为财团是可以自己印钞票的,只要财富不外流,还在内部流通就没问题。

就算是资金外流了,别人也不一定会拿来兑换黄金。

而在内部,西北银行采取金圆券制度,内部是不再兑换黄金了。

除了增产的粮食,这一年棉花也是大幅度增产。西北地区的棉花产量已经突破了200万吨,河南、山东、江苏三省交界地带这个产棉区,在1913年的棉花产量也高达100万吨。

大量的棉花产出下跌。

此时中国有4亿多人口,按照每个人口消费15公斤的棉花来算,需求量可以达到600万吨。

不过这只是理想化数据,这年头中国老百姓大部分买不起那么多的棉制品。而且地方上自己种植棉花,自己纺织的小农经济还是有很大残留的。

因此这些棉花肯定是要走出口路线才卖得掉。

西北集团按照沈凝云的指示,将西北的棉花大量囤积起来,然后将河南、山东、江苏所产棉花用于纺织,从而。囤积起来的棉花,明年肯定值钱。

粮食价格则未进行太大的调控,不过在西北集团大量吃进,加工好之后运往欧洲囤积,使得粮食价格还是回升了不少。

不过因为粮食价格下跌,使得很多地主和自耕农这年没什么钱赚,于是加快了土地资产重组的进程。

既然地里赚不来吃,那就把土地交给西北农垦公司去经营,起码每年都能拿到一笔分红。而他们则可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其他的营生。

而在东北地区,西北农垦公司的扩张可谓疯狂,东北三省有大量的荒地,而此时张作霖还未成为东北王,还是一个小小师长,也未开始向东北大量移民。

这些荒地谁开垦出来就是谁的,西北农垦公司在西北大量融资,然后将钱投入到东北三省的土地开垦中。

西北农垦公司开垦出的土地大面积连在一起,然后形成庞大的规模效益。

这些土地开垦出来后,用的是最好的农业技术,因为是新开垦出的土地,自然是直接用机械化生产。

如果这时候把人迁移过去种地,日后搞机械化农业又得让这些农民转业,转业是最为麻烦的。直接搞机械化生产,可以避开这个麻烦的环节。

东北的土地以种植大豆为主,这年头世界各国当中,只有中国有成规模的大豆种植,而世界各国对植物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豆这东西种出来根本就不愁卖。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的油脂企业跑去生产军工品,更是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油脂加工超负荷运转。

所以西北集团也提前投资榨油厂,在东北各城市分布开来。

在北大荒(黑龙江)区域,基本上都是种大豆,而在吉林和辽宁,则有大片的饲用玉米种植。

西北集团在这里种植大量的饲用玉米的同时,还大量开设养殖场,用于饲养肉牛,并建立罐头厂。

肉牛出栏后,直接加工成军用、民用牛肉罐头,即可以供应内部,也可以用于大量出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食品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大量的农业投资,使得此时中国的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工业方面这一年也发展迅猛,特别是海关关税提高后,各国对华商品输出阵亡了大部分。

为此各国纷纷反制,也对华提高进口关税。

不过提高的也就是普通产品,像汽车、拖拉机、飞机、军火这些东西,西北的产品有技术优势,根本不愁卖。

各国对华商品输出的消亡,使中国的民族财富外流现象被突然遏制。同时原材料出口也减少了。

减少的原材料出口在上海、浙江、福建地区找到了宣泄口,西北政fu的


状态提示:第172章 :战前投资--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