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德国在协约国的围攻之下久久未能取得战争胜利,于是使出了杀手锏——无限制潜艇战。
无限制潜艇战一展开,英国一个月内就被击沉了近200万吨排水量的商船,这样的巨大损失,让英国一片惊恐万分。
此时的德国潜艇,数量上比历史上的一战还要多,达到了三百多艘,而且还更家先进,不过为了不让德国潜艇把英国海运压制得太厉害,沈凝云没有把群狼战术的资料交给德国人。
另一方面,德国的劳动力紧缺,于是许诺波兰人,只要波兰人为德国打仗,战后可以为波兰复国。
同时还加强了对********的游说,希望********参战。
另一边,协约国此时也加强了对********的游说,希望********加入协约国阵营,因为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和战场上的消耗战也让协约国倍感吃力。
双方都在战争泥潭中挣扎着,谁先撑不住谁就完蛋,所以双方都有坚持下去的理由,不到山穷水尽都不会放弃。
********在双方这样焦灼的战局中的态度就非常重要了,因为********有先进的飞机和各种先进军火。
同时两年多将近三年的战争期间,********的工业产值连续往上翻,国民总产值此时已经快要突破一千亿美元了,在总产值上已经和美国持平。
不过这是一个四亿人口的国家,经济总量与美国持平并不意味着追上了美国,真正追上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起码要是美国的四倍。如果是只看战争潜力的话,此时的********战争潜力已不下于美国了。
双方产值差不多,不过中国人口更多,所以能抽调的物资方面可能还比美国少一些。但是人多有人多的优势,那就是兵力上比美国强太多了,而且不会因为征召太多人入伍而导致生产的萎缩,如果中美展开长期的消耗战,那肯定是中国胜出,不过前提是真正的统一。
欧美此时都意识到了********的崛起,特别是西北派系已愈加强大。因此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都想将********拉进他们的阵营当中。
不过面对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的拉拢,沈凝云却是不为所动,并公开宣布西北国防军将严守中立态度,并告诫其他各军,不要试图参与这场战争。
中央方面,黎元洪和段祺瑞则在两大阵营的游说中摇摇晃晃,但是自沈凝云表达了态度之后,双方的在这个问题上的争执算是暂时消停了下来。
这场战争显然是欧洲人在狗咬狗,********参与进去本身也不会获得多少利益。
赔款?
实际上没多少钱,安心发展一下,就比要到的赔款还要多。
领土?
要抢地盘,何必参与这场战争,中国周边到处都是地盘可以抢。
何况此时********经济发展动力强大,内部矛盾虽然未能彻底解决,但是经济繁荣之下,内部矛盾被缓和了。
既然没有拉动经济的需要,也无将矛盾引向外部的需要,那么战争自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还是坐看狗咬狗,大发战争财来得好。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带来了很大的利益,最主要的利益当然也就是表现在造船业方面。
因为英美商船被大规模的击沉,英国的商船订单全世界到处丢。
只要是能造船的,他们都买。
而且造船业的利润从最初的200%左右,已经上升到了300%,英国实在是没办法了。
如果商船损失太大,就会造成海运体系的崩溃,进而导致战场上的崩溃,英国是一个岛国,对海运是非常依赖的。
在商船被大量击沉后,只能选择不断的买。
英国几百年的殖民战争下来,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这样的情况下,********的造船业是开足马力的进行生产。
特别是船坞的建造也在1917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1917年5月,杭州湾建造了一座排水量为5万吨的船坞。并开始在这个船坞和周边的造船台建造一艘5万吨级排水量的集装箱货轮。
集装箱这种东西,此时全世界也只有********在用。
而且正在迅速普及,财团丢下了大笔的投资,很快在各省建立了货柜车、火车、集装箱货轮组合的集装箱运输系统。
往日没有集装箱,卸货非常麻烦。
如今有了集装箱,直接把箱子吊起来,然后在汽车、火车、轮船之间快速装卸,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同时还减少了人工投入。在时间和人力上都节省了,效益自然也就凸显了出来。
这也是一种生产力的提高。
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同时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工作。
不过这种发展模式,需要大量人才,所以教育是不可松懈的。这一年********通过义务教育法案,全国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了。
而西北各省的人才培育更早,已坚持了十七年,此时每一年毕业的学生,数量已极为庞大。
这些学生正好弥补了当前********发展的需要,并带动其他各省的行政、法制、民政、税收、教育、工业走向正规化、高端化。
这年5月,正是初夏时节,西北来了一位三十多岁男子,他叫杨度,昔日袁世凯席下第一幕僚。
杨度是湖南潇湘人,祖先世代务农,到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李续宾部湘军,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大伯杨瑞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在三河之战中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