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重回北魏>第十八章 密语
冲突叙述了一下。

在场之人没想到还有这种事,郑懿知道了这事和女儿没关系,心也放下了,看着冲和老父,看他们怎么说,他对长孙沁的事不想追问,也不想掺合,自然也就不会开口说什么。

郑羲听完也沉默不语。

在长孙沁焦急的等待之后,最后还是李冲开口说道:“这原也不是什么大事,所谓不知者不为罪,陛下宽厚深明大理,不会追究的,再者,二皇子既然劝阻了大皇子,就不会去陛下面前说什么。”

李冲说这话不代表他有什么立场,而是他本性如此,李冲为人宽厚温和,不与人争吵,不管是下属还是同僚都很信服他,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他这几句话既是真心话也是在宽慰长孙娘子。放在郑家身上,他们就不会说什么,长孙氏是好是坏与他郑氏无干,他们也不会去说什么话,淌什么水,没有好处的事情他郑羲不干,这也是他这几十年来总结的一点经验。

郑羲待李冲说完,向郑懿使了个眼色,郑懿领会,这是大人有话想和李冲私下说。就忙带着女儿和尚在忧心忡忡的长孙娘子,几个奴婢走远了,跨过门阶时还带上了门。

郑羲估摸着郑懿他们走远了,开口道:“听宫里面都说,二皇子雅好诗书,亲家公知否?”

“后宫里面都说宫里有个小秀才,说的就是二皇子。二皇子涉书繁杂,公即任秘书监,也当知一二。”因为秘书监的职责其中之一就是管理国家艺文图籍,二皇子常去白台取各种书籍,所以李冲才有此一说。

“亲家公久随陛下左右,观陛下以皇长子,次子若何?”

郑羲这话问的不合适,有点僭越的意思,李冲不大想回答,说道:“当慎言,此非人臣所宜言。”

郑羲见李冲不愿意答复,知道他生性谨慎,刚刚他的问题的确让李冲为难。错非两家亲近非常,他也不会跟李冲说这个话。

“今日所言出得我口,入得你耳,再无第三人知,有何不可说。”

李冲还是摇头闭目不语。

郑羲站起身,边踱步边说道:“我们这些北人陷身敌域,求生至今,殊为不易。而天幸不绝诸华,今上心向治道,正要大兴文治。这正是我等的机遇。当此以夏变夷,千载良机之时。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你常在陛下身边出入,对此心知肚明,如何能不谋划一二?”

李冲还是不说话。

郑羲接着说:“昔日,崔司徒受太武重用,欲大兴文教,辨明流品族姓,以夏变夷,却触怒朝廷,本族姻亲都遭到灭族之祸,此事我等至今不敢或忘。”

“崔司徒所为,也正是我等梦寐之事。奈何当时时机不到,崔司徒又因年老而操之过急。但这件事,我们也从来没忘过,只是几十年来,却无第二个崔司徒。我们蛰伏至今,真是要等待时机。”

“今日大魏历数近百,平城上下,深慕华风,便说皇室之中,能博通经典者就有数十人。可以说时机已经到了。”

“比起崔司徒的机遇,我们要好的多,太武虽然重用司徒,却对汉俗有猜疑敌视之心,所用也只用崔司徒经国之才,一旦发现司徒想要昌大华典,既行诛除。不能得到君王的支持,也是崔司徒遭到杀戮的一大原因。当今皇帝通晓经学儒典,心慕华风,那些掌军将门也非复太武之时,可以说天时已到。”

“今年宫中风传,陛下苦于平城荒僻苦寒之地,不能做大国之都,此事真假如何?”

“此事中外皆知。自然不假。”这事李冲也不用隐瞒什么。

“平城地处边塞,难取华风,如果真能迁都洛阳,移风易俗,正可得地利。”郑羲说道

“亲家公既然说了天时,地利,想来也有人和,请祥说。”李冲不在沉默。

“这人和,就应在愿意以夏变夷之人,有你,有我,也有陛下,更有二皇子。亲家公想必知道,皇长子非常厌烦汉学之道,陛下也因此苦恼多时。”郑羲说完盯着李冲的双眼。

李冲明白了郑羲的意思,郑羲是想拥立亲汉的二皇子,谋取恢复汉道。

李冲低头沉思,郑羲前面天时,人和之说不是没道理的,而是恰中世事,移风易俗之机已经成熟。他也是个有理想的人,也想做番大功业,而功业大者,莫过于移风易俗,变夷为夏。只是朝廷现在地处平城,仰赖边军重将,实非文治之地,如果不能离开平城,文治之事千般艰难。而皇帝虽然数次提起迁都之事,但是也有不少人风闻进谏不可迁都。而且迁都之事事关国运,岂能草率,就算真要迁,也是要数年之功不可。这时间可不短,其间有何意外谁也不能预料,至于拥立二皇子之事,更加复杂,皇帝恐怕碍于太后不能接受。

想了一会儿,李冲说道:“移风易俗,迁都中夏,都是陛下才能决断的大事,李冲为人臣,哪里是我能干预的。亲家公莫要再说了。”

郑羲听罢笑了起来,他知道,李冲虽然拒绝了他的提议,但是明显把这话听进去了,至少前面的他听进去了,他说起二皇子,也是出于真心,他确实有出于对皇长子反对汉学的顾虑,但也知道现在不是提这种事的时候,也没有指望李冲真会采纳。

两人又谈了一盏茶的功夫,才离开左室,郑羲亲自送李冲出了斋房。

看着李冲走远了,郑羲才转身进了斋房,吩咐郑懿道:“大郎,去说于瑛娘知道,二皇子既然有信,她也当作出回复,不要失了礼数,


状态提示:第十八章 密语--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