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隋唐军师联盟>第016章 对策(2)
之心,创业虽不成,但守业倒绰绰有余、颇为合适,两父子相得益彰,倒也是天作之合。”

刘树义听父亲说的头头是道,笑问:“爹,你不过与他才初相识,便能看出这么多东西来吗?可别看走了眼。”

他心中高兴,忍不住便与父亲开起玩笑来。

却见父亲脸孔一板,一本正经的道:“树义,我先前所教,难道你皆抛之脑后了吗?鉴貌辨色、察言观色,乃是我等最基本之能,否则如何看出谁才是真正明主?寻得明主之后,未有识人之明,又如何为主公挑选人才?”

刘树义撇撇嘴,不敢反驳,道:“父亲教训的是。不过父亲似乎忘了一个人,若说李家以后能一飞冲天、威震天下,却绝对少不了此人,倘若唐公李渊当真大业有成,那守业之人,未必便是这位李大公子。”

刘文静若有所思,沉吟片刻道:“你是不是在说李家二郎世民?适才我就颇为奇怪,你很少出府,根本就不认识他们,怎么会认错人,还脱口喊出李家二郎的名字?”

刘树义心中直叫苦,不知如何跟父亲解释,总不能以实情相告,说自己来自一千年以后的未来。

正踌躇为难之际,突然想起一事,说道:“这还是爹你告诉我的。有一日爹跟我说起过这位李家二郎。那年是大业十一年,突厥可汗不顾信义,将大业皇帝围困在雁门关,生死未卜,天下为之震动,一时之间,各地千里赴援勤王者不计其数。

那时这位李家二郎不过十六七岁,竟也敢孤身参军,千里营救。爹,你当时说他是少年英雄,浑身是胆,还要我以他为榜样。我谨听父亲教训,无一日敢忘。”

刘文静手捋胡须,点头道:“不错,确有此事。”

刘树义又道:“我适才见来人尊贵非凡,既然不是王二等卑鄙小人,那十之八九便是李家人。我得知有生还之望,大喜之下,除了唐公李渊之外,心中又只知李家有李世民这个人,便把年纪这事忘记了。”

刘文静道:“李家二郎当年不过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初出茅庐,竟具如此胆识,着实可敬可佩,据说大业皇帝为他衷心所感,亲自接见,当面重赏。

只是自唐公李渊到太原上任后,昔年名噪一时的李二公子,从此销声匿迹,便如消失了一般,不知是何原因。”

刘树义多少知道一些原因,此时李世民已有争霸称雄之心。但李家毕竟也算是皇亲贵胄,不敢公开募集力量,只好暗地里私结天下豪杰。

想来李世民“消失”的这些日子,定是在积极运作这件事,但他暗中募集豪杰,为何对父亲刘文静不屑一顾,实在令人费解。

将父亲拉到牢房拐角,小声说道:“爹,你平日里老说大业皇帝的不是,说他残暴不仁,说他大失民心,还说他已守不住天下。

既然如此,突厥人将他围住,那岂不是大大的好事,为何还要花费力气去救?依我看,李二李世民就不该去解雁门关之围。”

刘文静白了他一眼,斥道:“胡说八道,以后这种言语休得再说。大业皇帝虽然昏庸残暴,大失民心,但先帝高祖皇帝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却是位难得的好皇帝,他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天下人无不感念其恩德。

而我等食君禄之人,深受高祖皇帝大恩,无可奈何之下,可以反抗大业皇帝的暴政,却不可以对他见死不救,更不能杀他。

我知道这个道理,李世民自然也知道,恐怕天下士人都知道,以后无论是谁,纵使得了天下,恐怕也不敢弑君,否则必将遭受全天下人的谩骂和攻击。”

刘树义对于这种“愚忠”思想,实在不敢苟同,心想:既然都已决定反隋,争夺天下,为何又对这位隋王朝的象征——大业皇帝敬若神明?杀了岂不干脆,岂不更有利于反隋大业?

其时乃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三纲五常”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正所谓“君为臣纲”,是以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弑杀君王。这些自是来自现代社会的刘树义无法理解的。

刘树义素知父亲脾气,尽管大有异议,却反驳不得,否则一言不合,父子俩又会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说道:“爹,这次我们若能脱困,那是全赖李家相助,咱们从此辅佐李家,争夺天下可好?这样的话,爹一身所学终有用武之地了。”

却见父亲摇了摇,说道:“受人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倘若李家当真能救出咱们,我刘文静自当追随,绝无二心。

但说我一身所学有用武之地,却又不见得。

李家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惯了,他们还敢不敢冒大险、舍安逸,豁出一切争夺天下,谁也不敢确定,万一他们临阵退缩,咱们又有何办法?

我苦思多日,终于想到一非常之策,若有雄主,按照此策经营,何愁大业不成?待我见到唐公李渊,便将此策献上,李家前途如何,到时便可分晓。”

意思显然是说,只要李家按照计策行事,那李家便青云直上,天下唾手可得。

刘树义多次听父亲提过这定天下之策,就在落难大牢之前,父子二人还曾就此策谋划商量,经过多次争执不休的讨论,此策渐趋完美。

虽然他对父亲的狂妄,颇不以为然,但也觉此策乃上上之策,后来李渊也正是按照此策一步步实施的。

父子二人相视一笑,多起来的忧思恐惧一扫而光,虽然眼下


状态提示:第016章 对策(2)--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