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穿越重生>重生之征战岁月>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巴特尔的智慧

正在观察日军火力点,对四辆试探性进攻的坦克,火力打击情况的巴特尔,发现了异常,而这个异常,极易被忽略。

相对于守卫在二层楼以上的日军士兵,不要命似的,疯狂的射击和投掷手雷,最底下的那一层,却没有一发子射出来,这也好理解,守卫高层建筑物,控制制高点是最关键的,居高临下,便于观测情况和发挥火力打击精度,登得越高,观测的视野越开阔,进攻一方在千米之外,所有的行动,都会落入眼底。

而且,唯一的入口大门,被层层叠叠的沙袋堵得严严实实,异常现象就发生在那里,手雷爆炸的团团火光,闪现的那一刻,巴特尔敏锐的看到,底层大门的沙袋后面,有几缕金属的暗光,一闪即没,如果不注意,根本发现不了什么,而就是这几缕暗光,让巴特尔的内心一惊。

几乎是在一瞬间,他就做出了判断,底层大门沙袋后面,至少隐蔽着日军两挺以上的机枪,之所以一直没有开火,是因为还不需要他们发挥作用,更重要的,这应该是日军指挥官布下的一个暗手,一旦独立师的攻击部队,冲到大楼下面的射击死角,二层以上的火力,都会失去作用。

大门入口,是唯一能进入大楼内部的通道,可想而知,已经冲进去的第一旅战士,将会措不及防的遭到机枪火力的打击,不过十余米宽的面积,两面是高墙,遮拦,论冲进去多少人,面对雨点般的机枪子,没有一个能活着撤出来的。[

巴特尔并没有声张,继续观察日军的情况,十几分钟后,四辆坦克遍体鳞伤的退回来。当然,这都是外表,也够触目惊心的,巴特尔叫过来车况怎么样?用坦克掩护步兵突击。是否可行?”

车长摘下坦克帽。神情凝重的回答道:“报告指挥官,难度很大,小鬼子的手雷,是从上而下投掷下来的。即使我们增加坦克数量,采取密集队形掩护,小鬼子的手雷,奈何不了咱们的坦克,可落到坦克上的手雷爆炸。那会形成凌空爆炸的效果,片的杀伤力,更加巨大,步兵上去几十人,估计剩不下几个!”

巴特尔有些挠头了,坦克掩护步兵突击的作用不大,倒是还有一个笨办法,突击的步兵,坐进坦克内。到了日军的射击死角,再离开坦克车内,关键是,一次能运送几个人,离开坦克的装甲保护之后。步兵同样处在危险之中,上去的兵力少了,解决不了问题,一次搭载更多的兵力。显然是不现实的。

还有一个装甲车连,可是。在日军密集的手雷攻击下,装甲车的装甲厚度,远逊于坦克,薄薄的装甲,抗住几十发轻重机枪子,没多大问题,能否禁得住手雷连续的打击,巴特尔不敢冒这个险,一辆装甲车内,就是一个班还多的战士,真要是连续挨了几颗手雷,装甲车殉爆,后果会是极其悲惨的。

刘弘章绕着伤痕累累的坦克,转了一圈儿,倒吸一口冷气,刚才,巴特尔已经将实际情况,对他讲了一遍,包括底层门口,隐蔽的日军机枪阵地,他暗自庆幸,有坦克掩护,都困难重重,自己刚才没有头脑发热,命令部队强攻,否则,大楼前面的开阔地上,不得让战士们的尸体铺满喽!

刘弘章、巴特尔和齐汉志,凑到一起,都有些一筹莫展,看着独立师的坦克,退回去了,大楼内的日军士兵,也停止了射击,战场又归于平静,只有浓浓的硝烟味,呛人的嗓子,从开始试探性进攻到撤回来,不过十几分钟的功夫,四辆坦克,至少挨了几百颗手雷,坦克外表涂装的草绿色漆,被片划得如同破烂的筛网。

就这栋几百名日军防守的大楼,阻挡了第一旅两个营兵力,已经几个小时了,气得刘弘章火冒三丈,如果不是有巴特尔和齐汉志,这两个外单位的主官在这儿,刘弘章保证大声骂娘了,这也是他舒缓压力的一种方式。

巴特尔皱着眉头,趴在隐蔽物后面,继续观察着,如同黑夜里的凶兽一般的大楼,蓦然,他的脑中灵光一闪,回头问齐汉志,“齐参谋长,特战队员全部装备在身,以最快的速度,通过这片开阔地,到达日军射击死角,需要多长时间?”

齐汉志目测了一下距离,从部队现在的隐蔽处,到大楼门口,大约有四百多米的距离,以特战队员的训练标准,不超过三分钟,他的脑子,也忽然一动,精确的回答道:“巴特尔指挥官,不超过三分钟的时间,任何一名特战队员,都可以通过开阔地!”

然后,他反问道:“您是否有新的战术安排,需要利用特战队员们的体能?”

巴特尔赞许的一笑,点点头,说道:“不愧是特战支队的参谋长,一下子就看出了我的意图,”刘弘章看着神神秘秘的两个人,纳闷的问道:“你们两个在打什么哑谜,快说出来,让我老刘也开开窍儿!”

巴特尔的战术,很有创意,先利用坦克,掩护一队特战队员,缓慢的进到日军手雷的投掷范围之外,此时,应该前进了二百米左右,然后,第一旅警卫营和一团三营所有的武器,一起开火,以凶猛而密集的火力,封锁每一扇户,只要把日军士兵打得两分钟之内,法还击和投掷手雷,特战队员一个冲锋,就到了日军火力射击死角。

巴特尔特别叮嘱齐汉志的是,在坦克没有消灭底层大门口内的日军暗藏火力点之前,决不允许冲进去,其实,这个办法,最大的好处是,将战士们暴露在日军火力射击范围的距离,


状态提示: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巴特尔的智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