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穿越重生>重生之征战岁月>第八百一十七章 激战阿尔谢尼耶夫

第八百一十七章激战阿尔谢尼耶夫

苏军总参谋部把铁木辛哥的远东第二集团军,放在海山威、乌苏里斯克一带,在战略布局上,也许有些道理,起到威慑***关东军的作用,可在战役上,却是将第二集团军置于极其不利的位置。

***人对苏联远东地区领土的垂涎,骨子里的侵略和扩张,对本土以外的领土贪婪的野心,促使***人可以冒任何火,只不过是在已经九十九度的开水上,再加一把柴而已。

日军从九月十日开始进攻,到九月十四日,已经占领了苏联远东大部分地区,除了第二军占领库页岛全部,在攻击堪察加半岛时,遇到苏军新组建的堪察加第一集团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在堪察加半岛南部克伦格雷一线,发生激战,关东军第三军进展受阻。

关东军第三军遭到铁木辛哥指挥的苏军猛烈反攻,击退至斯帕斯克达利尼以西的帕斯潘一线,损失四万多人,铁木辛哥的计划是,击退由乌苏里斯克方向攻击阿尔谢尼耶夫地区的日军之后,第二集团军立即脱离战场北进,趁着伯力一线通道尚未被关东军切断的时候,把集团军主力撤至堪察加半岛。[

而后,整合远东军区所有部队,从伯力方向南下,对关东军部队进行大规模反击,铁木辛哥采取的战役布局,在目前远东地区的形势下,是没有办法之中最好的办法,也是他唯一可采取的措施,一切都是为了避免集团军陷入日军的合围之中。

铁木辛哥进行的战术反击空前成功,关东军第三军被打得连连后退,但他的好运气到此结束,已经完成战役任务的关东军第一军和第二军,在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的命令下,从两个方向朝着铁木辛哥部队压过来。

面对几十万关东军部队,铁木辛哥被迫将部队收缩至阿尔谢尼耶夫地区,利用原有的工事顽强抗击,固守待援,实际上,目前的远东第二集团军,已经陷入关东军的三面合围之中,背后就是浩瀚的***海,等待铁木辛哥的,是绝境。

阿尔谢尼耶夫地区是一片浅丘陵地带,是苏联远东地区唯一一块可以利用天然地形和地貌,进行军事部署的要地,水流湍急的刀毕河,是该地区的天然屏障,激战过后,又受到关东军优势兵力压迫的苏军退到此处。

铁木辛哥不愧为军事大家,第二集团军组建之初,他就把集团军司令部设在这里,看中的就是这里的地形条件,在中苏边境尚未警号频起的时候,他就命令所属的部队,在此地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经过苏军士兵几周的完善,阿尔谢尼耶夫地区已经变成了一个明碉暗堡密布,野战工事与防御工事,由各种交通壕相连接的防御重点地区,退下来的二十几万苏军士兵,应该感谢他们的司令员铁木辛哥同志,否则,第二集团军现在的处境,就是覆亡。

九月十五日,多达四十余万的关东军,已经将铁木辛哥的远东第二集团军二十三万左右的部队,紧紧包围在阿尔谢尼耶夫地区,关东军对苏军的合围已经完成。

九月十六日凌晨,关东军对苏军阵地进行猛烈攻击,双方直接交战的部队,达到二十六万人以上,其中,关东军出动了六个师团外加三个旅团的兵力,配属大量的野战炮兵,被大胜的消息,鼓舞得热血沸腾的关东军士兵,极其悍勇的对苏军阵地进行不间断攻击。

远东阿尔谢尼耶夫地区防御战,全面爆发,激战一日,进攻的关东军部队,以付出三万余人、伤五万余人的代价,全部占领阿尔谢尼耶夫外围地区,苏联第二集团军伤亡共计五万余人,其中阵亡一万八千余人,激烈的炮火,到傍晚才停息。苏军被近一步压缩。

夜幕降临,从***海吹来的海风,略带着秋天的寒意,吹不散遍地的硝烟,战火的余烬,还在冒着缕缕黑烟和暗红色的火苗,遍布的坑,双方士兵血迹模糊的尸体交错横陈,不诉说着白天那场激战的残酷。

阿尔谢尼耶夫小城,城内已经找不到几座完好的房屋,一天时间,这座不到八万人的边境小城,经受了炼狱般的残酷考验,有十余万发关东军大口径炮,落在城内,居民已经全部进入地下隐蔽部。

城东一角,一座算是完整的屋子里,几盏汽灯,照得不大的屋子一片通明,没有玻璃的户,被遮挡的严严实实,十几部电台,紧张的工作,进进出出的参谋和通讯兵,带着紧张的神色,苏联远东军区第二集团军司令员兼政委铁木辛哥上将,正在口述电报。

“总参谋部并转斯大林同志,九月十六日全天,关东军投入超过十七万人以上的兵力,配属大量炮兵,对我部阵地进行大规模进攻,战况激烈,到今天傍晚,占领阿尔谢尼耶夫外围全部阵地,我部伤亡超过五万余人。”

“仅仅一天的时间,部队伤亡五分之一以上,这是红军历次作战中,前所未有的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关东军消灭我集团军的决心,战局照此发展下去,十余天之后,阿尔谢尼耶夫地区必将失守,如后勤补给,我部大约能坚持一周左右的时间,请总参谋部将远东第二集团军的处境,如实汇报给斯大林同志。”

这是一场典型的消耗战,关键是铁木辛哥消耗不起,论是从兵力还是药、物资和给养上,都不是利于长期坚守的局面,外救兵、内缺粮草,不断的作战损耗,铁木辛哥打不起这样的仗。

接到铁木辛哥电报的斯大林,加紧


状态提示:第八百一十七章 激战阿尔谢尼耶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