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穿越重生>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三百四十七章 权衡

大帅率领主力南下取北庭,监军赵礼率余部防御西辽,大家却发现监军似乎有点不着调,他不管军中之事,也不整修城池备战,每日只带着十几个亲兵出城打猎,可其技术实在不怎么样,带回来的只有些野兔、野鸭之类的小玩意儿,估计都不够他们这些人一餐吃的,可监军还是乐而不疲,天天早出晚归的出去狩猎。

监军不管营中之事,大家都放了羊,爱干吗干吗去了!宋军还好一些,他们毕竟自入伍第一天便被军纪严加约束,已经习以为常,自然不敢做出格的事情,也就是偷着溜出营去喝个小酒,三五成群的学着监军去湖边打猎。而他们的协从军胆子却大了许多,在他们看来劫掠战败者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白吃白喝,强拿硬抢不过是小儿科,但惧于宋军严酷的军法,还不敢做那些杀人放火、奸淫掳掠之事,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秋后算账啊!

一时间这片大漠中的神仙之地被占领军们搞得乌烟瘴气,当地人纷纷外逃避难,盼着他们赶紧滚蛋。往来的商队宁可绕行也不敢在盐泊城打尖住宿了,而是有多远躲多远。宋军的一些‘正直之士’对监军的不作为深为担忧,起初也好言规劝,没想到监军却言大家西行远征,途中遭了那么大的罪,打了那么多的仗,也该让大家放松一些,不要太苛责了。

对于监军纵容破坏军纪的行为,引起了军中一些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正是赵礼缺乏领兵基层带兵经验。平日纸上谈兵还行,一上战场便暴露出其统御无方、御下无力的弱点。只能靠放纵士兵来收拢军心。但是有一部分人并不这么想,他们认为监军这么做肯定是另有他意。多半是没有憋着什么好屁。而做出这种判断的人基本上都是出自大同讲武堂和西京讲武堂的中下级军官们,他们对昔日的教官还保留着极大的信任。

如今的大宋军中,新军的创建者兼不败战神皇帝赵柽的威望自不必言,除了他之外便是赵仁和赵勇、赵耻等人,他们多是一枪一刀领兵血战赢得的军中将士的信服,而能与他们比肩的却是少有亲自冲锋陷阵的赵礼,因为此时的宋军中得有多一半的中下级军官见了他都得叫声‘老师’。

赵礼自在河东扩军后便开始主持军中的教导队,后来负责创办大同讲武堂,皇帝入主汴京后又筹建西京讲武堂并出任学监。为新宋军培养了大批的军官。但是其威望不仅仅是来自于此,他还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他深厚的军事理论基础和新战法的运用上有着独到的见解,称之为大宋第一儒将并不为过,自然也赢得了学生们的敬重,而且大家都相信只要有机会,他们的老师一定能成为一代名将。

而说赵礼临阵经验不足其实也只是片面之词,他没有亲临一线是真,但不能抹杀其协助皇帝指挥的功绩。在宋军进行的一系列战役中。往往是皇帝出题,而从最初的战役设定,到具体的作战方案以及兵力的部署很多具体的安排都是出自赵礼这个高参之手,这就要求其不仅要了解敌我双方的特点。而且还能审时度势的安排适当的战术和部署兵力。

也正是基于赵礼在军中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协调指挥能力,赵柽才在这次人事调整中将其调往河东任镇抚使,因为大定和临潢的收复组建的新军骨干多处于河东军中。抽调过多导致河东军心不稳,派他过去正是借其稳定军心、恢复元气。赵礼也不负皇帝的重托完成了任务。而组建西征军以其为监军不止因为兵力多出于河东,还有空降到此的高宠威望略显不足。正好赵礼可以弥补其不足,一旦有变也能稳住军心,担负起继续完成西征的重任。

悠闲的日子中就在大家各自猜测他们的监军到底是‘抽风’,还是无能的时候,突然紧急集合的号声响起,帅府的中的传令兵们也纷纷打马奔向散在城外各处的协同军营地,通知各军首领前来议事,骤然间城中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人们几乎同时猜到西辽人来啦……

…………

西辽六院司大王萧翰里剌再次领兵出阿拉山口进入高昌,可心情却十分沉重,对于战胜宋军有些底气不足,但这绝不是害怕,而是出于一种本能。

萧翰里剌在二十多年前就随耶律大石守卫辽南京,其间参加了对入侵的宋军的战斗,他们以不足三万人马大败宋军二十万,他们简直是不堪一击。而这些年他虽远在西域也断断续续听到了些宋朝的消息,其不但打破了猖獗一时的女真人,还收复了中原,攻占了故国的四京,势力不断向周边扩张。

更让萧翰里剌想不通的是宋军居然有能力发起西征,穿越了千里戈壁大漠,击败了阻卜部和乃蛮部的阻拦,在冬季翻越了冰封的阿尔泰山。而这条路他在多年前是走过的,其中艰险是深有体会的。当时他率领的七万骑兵东征金朝以图复国,但在沙漠中遇到风暴,军中又发生瘟疫,牛马倒毙大半,物资消耗殆尽,只好半路退回,连女真人的面都没看到。在萧翰里剌看来宋军能成功的到达高昌,虽说其中有运气的成分,但其展现的实力和战斗力足以表明其不再是从前不堪一击的宋军了。

而现在西辽面临的局势也十分紧张。耶律大石离开中原决定另立门户,在可敦城建立根据地并称王。接着向西发展在叶密立称“菊儿汗”,正是立国。立国后展开西征向中亚及西亚地区扩张,最终建都于虎思斡鲁朵。可他们的邻居对他们的到


状态提示:第三百四十七章 权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