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上古华夏>第七章 春耕秋收

第七章春耕秋收

昊母最近惶惶不可终日,她明明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为何天却没有暖和下来,她以为自己触犯了神明,一连几天拖着黎昊到神洞口祈祷。

黎昊心里清楚,并不是所谓的神明作祟,只不过是严寒多待了几天而已,可是他又不知如何跟母亲解释。

这个时代的人通过总结,得到了一个规律:绿色总是随着温暖一同到来,只要有绿色就有温暖!

因此当绿色降临大地,温暖没有如期而至时,他们就会把这些异常归在鬼神身上,哪怕温暖只不过是晚来几天而已。

又过了几日,天气终于暖和起来,黎昊欣喜地发现,母亲终于恢复到了从前的模样,只不过依然是忙碌的。

母亲虽然没有明说,但黎昊看得出来母亲还是想重回部落的,而他自己却已经不太想了,除了那个不配做父亲的首领以外,部落的规模一度让他失去动力。

据母亲透露,有黎氏部落是名副其实的小部落,总共就百十个人,这还算是巅峰时候,饥荒或大灾之年往往是还达不到这个数字。

但蚊子在小,好歹是块肉,怎么说母亲都是正室,自己本就应该是部落首领的继承人,即使自己不在意,也不能便宜那个小三的儿子。

在黎昊的软磨硬泡下,母亲终于松了口,这才得知,部落的仓廪虽然不是很大,若是想填满它,按照现今每年的收获来看,至少要花费五年时间。

“娘,我们不需要五年,一年就种出来给他们瞧瞧,看他们谁还敢瞧不起我们!”

这是黎昊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昊母笑着摸了摸黎昊的脑袋,只是当做小孩子的戏言,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她自己就是部落里最会种粮食的人,自己种出的粮食再加上陶器换来的粮食,往往比十几户族人种的都要多,一年想要种出一仓廪的粮食,除非整个部落的人帮忙,就那还不一定能种的出,而让所有族人帮忙,那便更不可能了。

黎昊劝说母亲,在原来的田地旁,又开垦了一块同样大小的土地,动手的过程中他才发现,理论谁都会,实践起来却很艰难。

荒地上草木横生,不乏有些树根和断枝,清理起来非常麻烦,母亲最后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待地面冷却下来以后,母亲用骨耛在松软的土地上面挖了小坑,将粟米种子放进去掩埋好。

原来这就是刀耕火种。

但这种耕作方法的效率很低,种子存活下来的并不多。母亲对于种植粮食的确颇有心得,懂得先翻土再种植,不过也只限于一坑一坑的种植。

黎昊从全局出发,先是对整个田地进行翻土,剔除土壤里的石块、草根等,统一翻成竖条状,然后在轻轻抓起一把泥土,将种子放进去埋好,最后再统一浇上水。

最关键的是,这一切完成以后,并没有像以前一样放任不管,而是经常过来照看,除草浇水,遇到没有生出绿芽的种子,还要进行补种。

其他时间,黎昊母子两人也没能闲下来,光靠自己种粮食很难达到重回部落的要求,那么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拿出家里多余的东西,去跟别人交换粮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黎昊家里多余的东西真心不多,因为母子两人会制陶的缘故,陶器便是唯一的依靠了。

他曾经跟母亲去过附近的“集市”,准确来说那个地方根本称不上集市,只不过是聚集的人比较多,人们拿出多余的东西互相交换,各取所需。

母亲曾经自豪地对黎昊说过:“要想看到最好的陶器,换取更多的好东西,还得去泉都,那里是我们东夷最大的集市!”

黎昊这才知道,他的部落即有黎氏部落,属于东夷联盟,而东夷联盟的大酋长正是被后人称为战神的蚩尤。

在交换的过程中,黎昊发现有些陶器只能换一袋粮食,而有的陶器竟然能换两袋粮食甚至更多。

黎昊认认真真的总结了一番,陶器并不是越大越贵,反而是小巧的更有市场,能够换取更多的粮食,而看上它们的,多是不愁吃穿的贵族。除了小巧以外,颜色艳丽、表面平滑也比较有市场。

回去以后,黎昊琢磨了几天,还是放弃了依靠精美陶器,发财致富的想法。

因为他的条件实在有限,制作陶器的方法仍然是原始的,不过就是从河边找来陶土,捏成陶坯,阴干后在火上烘烤,能制作出陶器已是极限,再要追求质量和美观,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从此时起,建一个制陶窑场的念头便扎进了黎昊的心底。不过眼下黎昊也没有完全放弃追求,既然条件有限,那么他就从原材料入手,尽量使用那些颜色深、粘性足的陶土,制陶时更是一丝也不敢马虎。

付出总会有收获,虽然大多数陶器仍然只能换取一袋粮食,但也有极个别的换取了两袋粮食,这对于黎昊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惊喜了。

老林子就在玉山附近,本应该是部落族人的重点采集和狩猎区域,但黎昊母子到来之前,老林里常有野兽出没,吼叫声更是让婴儿止啼,开始时还有人结队进去,后来就几乎没有了。

黎昊曾经问过母亲,这么大的树林难倒就没有野兽?

昊母始终微笑着,回答时更是云淡风轻:“有啊,刚抱着你来的时候就遇到过一头黑熊,不过他的个头不高,看到我们娘俩时一直对着我们吼叫。

当时天色已晚,附近又没有人,我很是害怕,不过一想到


状态提示:第七章 春耕秋收--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