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仙侠修真>逆流伐清>第一百三十九章 龙多旱,人多乱

感谢河马象,思飞28,巍子hdw,万木萧森,李子,沉默de夏花,酷酷一螂,yikm等书友的打赏和月票,祝朋友们幸福快乐。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明军舰船转帆前进,挠钩铁链被一一用斧头砍断,两艘船脱离开来。

硝烟散去,吴六奇仰起头怒视着敌舰,他的腿被弹片击伤,血不断流下,而甲板上倒着一片死尸和伤员,呻吟声、哀叫声充斥在他的耳中。

一排明军水兵从军舰的甲板边缘升起,伸出一根根乌黑的枪管,一声令下,枪声如爆豆般响了起来。

几颗铅弹在吴六奇身上击出朵朵血花,他却是兀自不倒,怒目圆睁,口中似在叫骂,却呜呜不清。鲜血从他口中不停的涌出,勉强向前挪了一步,壮硕的身体轰然倒下。

近距离的火炮轰击,使这艘舰船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倾覆沉没。而吴六奇虽是总兵,却同普通清兵没什么两样,凄惨地葬身海底。

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会因为你位高权重而赏你个体面。不要说是吴六奇,连英国海军军神纳尔逊,不也是在海战中被一个不知名的法国兵一枪干掉。

“海龙”号甲板上枪声不断,喊杀声震天。接连粉碎了几艘清军舰船接舷战的企图后,终于还是有一艘清军舰船靠了上来。并用铁链扣住了“海龙”号船头的斜桅,强行登上甲板。

“开火!”段智英吼叫着扣动板机,眼前和旁边一团团白烟迸出,他看到对面那个悍勇的清军军官象被重拳击中一般停下脚步,身体晃了晃,颓然倒了下去。

船舱里冲出了更多的明军水兵,在李望山的指挥下,向着甲板上的清军射击。然后在白烟升腾中端着刺刀冲了上去。喊杀声,惨叫声,刺刀入肉的噗卟声,甲板下火炮的轰鸣声,将战斗的残酷展现无遗。

“海龙”号摇晃着摆脱了敌船,舷窗受损,主桅杆也被打断,只能靠着后桅航行。段智英指挥着受损的战舰艰难转向,一边向本方战线撤退。一边继续枪炮齐发,奋战不止。

突击支队向前顽强地挺进战线,压缩着港口外的空间。而随着冲出港口的清舰损失惨重。后续出港的便形成了加油战术。非但无法形成数量优势,反倒是越打越少。

三艘明舰突然从阵线的缝隙中穿过,象一头不可阻挡的老虎冲入战区,枪炮齐射,横冲直撞。杨彦迪见敌舰数量大减,遂将机动支队的三艘战舰调了过来。解救己方陷入包围的两艘军舰。

凶悍的攻击使行将崩溃的清军舰船不敢抵挡,对“海龙”号、“海狮”号的围攻也很快被瓦解。三艘战舰拖曳着、保护着两艘友舰顺风行驶,回到了战线后面。此时,两艘冲阵的军舰都受到了不小的损毁,人员也伤亡很大。甲板上到处都是血肉、尸体和伤员,但军旗却被钉在仅存的桅杆上。依旧在猎猎飘扬。

战斗已经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港口外十余艘清舰无心再战,撤退的命令一下,便掉头返航,驶入港内。

下达撤退命令的是已由南洋副将升为潮州总兵的许龙,他现在是港口内清军官职最高者。他看得很清楚,随着港外空间的不断缩小,出港作战的己方舰船已难以形成数量优势,而明舰在体积和火力上却占有极大的优势,强行作战只能是不断损耗。

许龙希望明军舰船能够趁胜追击,从而掉进他预想中的天然陷阱。在狭长的港道内,明军舰船因为体大笨重而会机动不灵,而清军舰船则可以发挥体积小、速度快、机动性强、吃水浅的优势,对明军舰船实施围攻。

但明军舰队并未如其所料,匆忙追击撤退的敌舰,而是整顿阵形,缓缓压上,牢牢封锁住了港口。

许龙感到失望,但并未绝望。抬头看了看天色,又再次观察了风向,他微微眯起眼睛,派出亲兵,请各部将领前来会议。

………………

炮声终于停了下来,但弥漫的硝烟、浓厚的火药味仍笼罩在战场上空。鲜血染红了海面,有的舰船还在燃烧。

一场大战下来,明军共死伤五百余人,清军则数倍不止。清军舰船被击沉三十一艘,被俘八艘,伤者不好估计。而明军重伤两艘,轻伤六艘,无一沉没,依然具有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突击支队通过英勇的战斗,达到了最好的结果。本来计划是有备用的,即突击支队无法达成突袭效果,封闭港口的行动失败。他们便要且战且走,将清军舰船引至外海,与主力舰队合力围击;如果清军不追击,那便在港口外围游动监视,等待主力舰队前来,再行决战。

这三种结果相比较,自然是第一种最好。无论是外海围击,还是大决战,都未必有百分之百胜利的把握,只有第一种,将敌舰封闭于港内,才能够胜券在握。

虽然达到了成功的第一步,杨彦迪等人依然不敢掉以轻心。

在木质帆船时代,也就是铁甲舰出现之前,派出火船顺风漂至敌舰,引燃敌舰,使之焚毁或丧失战斗力,称之为火攻。这种战法虽然古老,可也算是一种可行(但并一定最有效)的战术而被广泛使用。

但什么战法都不能保证一定有效,火攻也是如此。火船随风漂浮,如果风向不对或者是敌方战船能够躲避,则是可以轻易化解火攻的危险的。

命令一下,明军舰队马上便开始准备。此时风向对清军实施火攻是有利的,但清军需要做一番布置,比如调


状态提示:第一百三十九章 龙多旱,人多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