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小人物的英杰传>77.准备中的并州军

李书实率军准备开拔前,又与曹操和刘协有过几次私密的恳谈,谈话的中心全都是围绕着那不断出现的非人,对于那些不明来由,也不知来自何方的家伙,若非曹操亲眼所见,恐怕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天底下竟然会出现人死却能复生的事情。

不过,只要一想到复生后的灵魂要被奸邪之徒所操控,不论是曹孟德这样的雄心勃勃之辈,还是刘协这位九五之尊的皇帝,显然都打消了谋求的念头。

当然,私底下是否还会有别的想法李书实并不清楚,不过比起属于同类的活人,显然那些非人更加令人痛恨,尤其是那些家伙不给活人活路的举动在李书实加油添醋的宣传下,更加深入两个人内心,相信在一段时间内,就算有人撺掇他们两个和并州军决战,在身旁巨大的压力之下,他们恐怕也很难被说动。

当然,将期望完全放在别人身上显然不是并州军的风格,他们更崇尚自力更生,自强不息。

只不过唯一有些叹息的,却是那些云集于敖仓的商人。

随着袁曹大战的告一段落,虽然曹操依然不介意来自并州的粮草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但因为局面已经变得对曹操军有利起来,自然不可能再维持之前那个令所有商人心动的价格,甚至因为聚集的商人很多,出现了不少竞相压价的情况,反而让价格跌得更快。

尤其对那些规模比较小的商户而言更是堪称晴天霹雳。

对于那些实力雄厚,或者背后站着某些擎天巨物的商会,他们会在衡量对方给出的价格和各种成本之间的关系后决定是否继续留在此处继续他们的业务,哪怕遇到了惨烈的价格战,也可以将大部分的物资重新运回,又或者将品相比较好的那部分交给并州军运往关中前线。

可是对于那些小商户,这样二次运输的成本对于缺乏决断力的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可是缺乏决断力的他们却又偏偏无法做出花费一笔很大的资金将物资运回的决定,于是便只能继续待在敖仓等待机会,看是否能够从那愈发惨烈的价格战中杀出一条血路。

可惜早已经憋了一肚子火的某只黑皮黑心的矮子可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手下并不缺智谋之士的他或许搞不懂整个商业体系的运作,但在某个局部的商业战斗中,而且还是敌我态势明确,己方又占据了极大优势的情况下,他又怎么可能不打出一场辉煌的胜利呢。

至于和这些商人交恶会影响到以后的合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商人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节操的一群人,曹操只需要按照兵法上的方法,通过对某些大商人私底下进行适当的利益交换,就能够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

至于那些“小家伙”,除了机敏的那些及时断尾求保或许能够逃过一劫,其余的只不过都是大人物们博弈的筹码,又或者是彼此间厮杀的炮灰。

当然,这些小商户当中也不是没有天资聪颖之辈,能够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或纵横捭阖,或推陈出新,从而不但躲过那些滔天巨浪和狂风暴雨,反而还藉此壮大自身,让自己向那些大商人的方向上又迈向坚实的一步。

可惜能够做到这样的精明人注定只会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随波逐流并被巨浪吞噬。

商场如战场,对于失败者从来就不曾有任何的怜悯,而作为一直对工商业持保守鼓励态度的并州,这样的事例从来不曾缺乏,但却也总会有满怀信心之人投身其中。

毕竟知易行难本就是这个位面最根本的法则之一。

不过那些商人并非完全没有翻本的机会。

在离开河南战场前,李书实还是决定给予这些敢于冒风险,最重要的是在袁绍军偏师进攻敖仓时表现相当出色的商人们一些奖励,哪怕他们拼死作战的原因是源于保卫自己的财产,但这些商人能够听从他的命令并出色地达成参谋部教给他们的预期目标,李书实觉得他们已经拥有了接受赏赐的资格,更不要说他们手上还有实打实的军功。

当然,李书实也是希望用这样的行动来告诉那些听从他的指挥投入到新商路开拓的商队,以及那些对新土地进行开拓的开拓者们,只要听从他的指挥,只要愿意为了他的任务出力,哪怕在任务进行中遭遇了什么问题,并州军也会酌情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

或许是军事方面,或许是政策方面,又或是给出实打实的甜头。

不过在这方面李书实和并州军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事实上对于执行抑制商人政策长达数百年的国度,各种理论经典和国策典籍中都充满了对商人不友好的态度,李书实也不可能真的就凭一己之力来上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那样做并不会改变什么,只会让自己在转弯的时候充满了惯性并最终完成一次“完美”的三百六十度大旋转。

所以李书实总是小心翼翼地给予商人们一些机会,如果他们完成的不错,李书实便可以再稍稍放开一些,而如果他们变得肆意妄为,李书实也不介意采取较为激烈的手段,不过只有一点他是无论任何阻力也要推行下去的,那便是自己治下道路的通常,他并不希望出现如同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前那种因为大小王国公国林立而造成的关卡林立。

而且,推行这一政策对于李书实而言还隐藏着另外的“祸心”,只不过现在的时机远未成熟,暂时来说那还只是他与少数几个人脑


状态提示:77.准备中的并州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