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土偶兵团的指挥者们事实上也早就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情况。
经过分析,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说土偶兵团在大兵团作战上拥有着更大的优势。那么并州军与土偶兵团比起来,小范围。小规模的士兵之间的配合,尤其是二十人以下,五人以上的小集体作战可以说拥有着凌驾于土偶兵团的实力。
就算土偶士兵的个体战力足够出色,可是在这种小范围的战斗中,并州军的士兵们不但总能让他们在局部中占据人数优势,而且彼此之间默契的配合让他们总能够发挥出1+1>3的效果。而这也是为什么并州军每每打乱土偶兵团的阵势后便能够占据战场优势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这也和李书实与并州军的战斗经历有不小的关系。
抛开闹黄巾那会李书实的敌人不是地方民团,便是组织松散的黄巾军,除了李书实手下少量的精锐部队之外,大部分同样出身黄巾军的士兵若说受到了什么系统的训练完全就是扯蛋,不过是一群掌握了基本的战术口令。然后在优秀将领的带动和各种谋略的运用之下能够在打顺风仗的时候不会掉链子的部队罢了。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们在兖州的时候面对缺乏防备的郡兵能够打出很好的战绩,可是面对拼死抵抗的豪强坞堡,比如李典所在的李家坞堡却完全啃不动,就算拿下所要付出的代价也绝对令人无法接受,可回头看看,当初认为是“风险堡垒”的那些坞堡对于现在的并州军中的精锐来说已经不能构成太大的威胁,就算没有李书实的金火罐炮这个作弊器,那些精锐部队想要拿下那些坞堡也不需要付出多大的战损。
甚至若是再搞点特种作战什么的,付出的代价将会更低。
事实上真正让并州军脱胎换骨的,还是从西河开始。
因为最初的并州军缺乏对外扩张的实力,只能依托城防工事自保,在算不得宽阔的城墙上,如何有效运用兵力从而能够给予敌人更大打击一直是当时的并州军研究的主要课题。
在这个问题上,高顺和麴义,以及后来的王越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就算后来并州军逐渐有了反击的力量,但对于那些草原民族,比起大兵团这种费时费力还收效不大的战斗方式,小规模部队的袭扰与反袭扰才是那个时候并州军的主要战斗模式。
正因为并州军所经历的这两个阶段,让并州军除了个人战斗力的训练之外,最为重要的便是十人、二三十人,乃至一个或两个小队(一官)之间配合,保证队伍哪怕在与草原民族的战斗中丧失阵型,也依然能够保持局部优势从而积小胜为大胜。
更不要说并州军还有一个从小便被各种革命电影教育起来的主帅,就算冷热兵器时代的战术已经有着相当巨大的差异,可是那支端着装有刺刀步枪打遍周边的部队依旧影响着他。
当然,李书实在这里依然只管往外掏想法,至于最后这些想法是否会被实践,又或者实践的中途又是否发生了变异,李书实是一概不闻不问的,毕竟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也是李书实和并州军能够发展壮大到现如今规模的一大原因。
(程昱:请容许我再抹一把辛酸泪!)
所以说,之前选择与并州军近身缠斗的土偶兵团固然是阻止了并州军的轮换计划,可是当小强突然决定反突击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的时候,那些放弃了己方集团优势和防御工事优势的土偶们再想反过来拜托并州军撤回整编同样变成了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看起来小强这一次违抗命令或许可以让我们再推进一段距离了。”全程观看局势发展变化的李书实并没有因为小强的抗命不尊而生气,反而露出赞赏的笑容。
毕竟只有他才最是清楚,统帅潜力高达100满值的小强在战场嗅觉上到底变︶态到何种程度。
只不过,就在笑容刚刚爬上李书实的面孔,他便听到一声巨响从远方传来。
“贼子,受死!”
——那是李书实熟悉却又陌生的,用刀片刮玻璃的声音。